芝麻青枯病
發布時間:2015/5/29 10:32:03 瀏覽次數:6007次
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稱青枯假單胞桿菌,屬細菌。形態特征參見花生青枯病。該菌與花生青枯病是同一種病原,但兩者的致病性有差異,存有生理專化現象。據湖北報道,在花生田補種芝麻,未見發生青枯病。
為害癥狀
病株率5%~40%。芝麻植株染病后,初在莖稈上出現暗綠色斑塊,后變為黑褐色條斑,頂梢上常有2~3個梭形潰瘍狀裂縫,起初檀株頂端萎蔫,后下部葉片萎凋,呈失水狀,發病輕時夜間尚可恢復,幾天后不再復原,剖開根莖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不久蔓延至髓部,出現空洞,濕度大時有菌膿溢出,逐漸形成漆黑色晶亮的顆粒,病根變成褐色,細根腐爛。病株的葉脈出現墨綠色條斑,縱橫交叉呈網狀,對光觀察呈透明油浸狀,葉背的脈紋呈黃色波浪形扭曲突起,后病葉褶皺或變褐枯死。蒴果初呈水浸狀病斑,后也變為深褐色條斑,蒴果瘦癟,種子小不能發芽。
傳播途徑
病原細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從根部或莖基部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在田間主要通過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蟲、農具或農事操作傳播。
發病條件
田間地溫12.8℃病菌開始侵染,在21~43℃范圍內,溫度升高,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芝麻與禾本科作物或棉花及甘薯進行2~3年以上輪作。
(3)加強芝麻田管理,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避免大水漫灌。
(4)其它方法參見花生青枯病。
芝麻植株染病后,初在莖稈上出現暗綠色斑塊,后變為黑褐色條斑,頂梢上常有2~3個梭形潰瘍狀裂縫,起初檀株頂端萎蔫,后下部葉片萎凋,呈失水狀,發病輕時夜間尚可恢復,幾天后不再復原,剖開根莖可見維管束變成褐色,不久蔓延至髓部,出現空洞,濕度大時有菌膿溢出,逐漸形成漆黑色晶亮的顆粒,病根變成褐色,細根腐爛。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芝麻與禾本科作物或棉花及甘薯進行2~3年以...【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