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鐮刀菌)根腐病
發布時間:2014/2/18 15:14:33 瀏覽次數:7605次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多分布在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是小麥生長過程中比較普遍的一種小麥病害,危害大,嚴重時可使小麥減產。那么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癥狀有哪些?小麥(鐮刀菌)根腐病怎么治?小麥(鐮刀菌)根腐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用什么藥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癥狀
又稱小麥根腐葉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分布在全國各地,東北、西北春麥區發生重,黃淮海冬麥區也很普遍。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成為我國麥田常發病害,發病率205-60%,減產10%-50%或更多。苗期染病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邊緣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展后引起種根基部、根間、分蘗節和莖在部褐變,病組織逐漸壞死,上生黑色霉狀物,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死。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后擴展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葉鞘染病產生邊緣不明顯的云狀斑塊,與其連接葉片黃枯而死。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病原
FusarimgraminearumSchw.稱禾谷鐮孢、F.avenaceum(Fr.)Sacc.稱燕麥鐮孢、F.culmorum(W.G.Smith)Sacc.稱黃色鐮孢。是多元性復合侵染的病害。黑龍江檢測出5種真菌,其中蠕孢占77%,鐮刀菌占23%.重慶地區小麥根腐病病菌種類較多,重慶植保站和西南農大在當地巴麥18和綿陽11號病組織和帶菌種子上分離出Fusariumoxysporum(尖孢鐮孢)、F.moniliforme(串珠鐮)、F.culmorum(黃色鐮孢)、F.graminearum(禾谷鐮孢)、Botrytiscinerea(葡萄孢)、Gerlachianivalis(雪腐格氏霉)、Alternariatriticna(鏈格孢)、Rhizopusnigricans(根霉)等11種。回接后致病力強的有黃色鐮孢、尖孢鐮孢、串珠鐮孢、雪腐格氏霉、鏈格孢、葡萄孢菌等,均可引起冬小麥根腐病。
內蒙西部春麥區主要病原有Fusariumsp.稱鐮刀菌、Rizoctoniasp.稱絲核菌和Bipolarissp.稱平臍蠕孢根腐菌、Gaeumanomycessp.及Alternariasp.等,引致春小麥根腐病。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多種禾本科雜草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小麥根腐病的初侵染源。該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生產上播種帶菌種子也可引致苗期發病。幼苗受害程度隨種子帶菌量增加而加重,安侵染源多則發病重;在種子帶菌為主的條件下,種子被害程度較其帶菌率對發病影響更大;播后溫度由10℃上升到20℃時,該病分生孢子萌發快,萌發率高,高于22℃萌發率明顯下降,35℃停止萌發。菌絲生長溫限4-37℃,菌絲生長pH范圍為pH2.7-10.3,產孢溫限11-35℃,適溫為20-24℃。生產上土壤溫度低或土壤濕度過低或過高易發病,土質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種過早或過深發病重。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種,春小麥可選用龍麥23號、龍輻麥7號。冬小麥可選用西農881、秦麥2號、12號,西農1376等抗根腐病品種。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后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
(3)采用小麥與豆科、馬鈴薯、油菜等輪作方式進行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土壤過濕的要散墑后播種,土壤過干則應采取鎮壓保墑等農業措施減輕受害。
(4)播種前用萬家寶30g加水3000g拌20kg種子,也可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75%衛福合劑、58%倍得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80%噴克可濕性粉劑,按種了重量的0.2%-0.3%拌種,防效可達60%以上。
(5)成株開花期噴灑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每6672用藥100g,對水75kg噴灑。
(6)小麥起身期在施用一定的有機肥基礎上,結合噴施植物動力-2003,10ml對清水10kg噴霧,促進根系發育,增產效果顯著。也可在小麥孕穗至灌漿期噴灑萬家寶500-600倍液,隔15天一次。
(7)提倡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每667m2用50g,對水20-30L噴施,隔10-15天一次,連續噴2-3次。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癥狀、發病規律、傳播途徑、防治方法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關于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您學會了嗎?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病蟲害知識,不妨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或搜索火爆農化招商網公眾號(微信號:nh1988TV),可以查看更多資訊。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方法和用藥: (1)因地制宜地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種,春小麥可選用龍麥23號、龍輻麥7號。冬小麥可選用西農881、秦麥2號、12號,西農1376等抗根腐病品種。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后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3)采用小麥與豆科、馬鈴薯、油菜等輪作方式進行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土...【查看詳情】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的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多種禾本科雜草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小麥根腐病的初侵染源。該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生產上播種帶菌種子也可引致苗期發病。幼苗受害程度隨種子帶菌量增加而加重,安侵染源多則發病重;在種子帶菌為主的條件下,種子被害程度較其帶菌率對發病影響更大;播后溫度由10℃上升到20℃時,該病分生孢子萌發快,萌發率高,高于22℃萌發率明顯下降,...【查看詳情】
小麥(鐮刀菌)根腐病又稱小麥根腐葉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分布在全國各地,東北、西北春麥區發生重,黃淮海冬麥區也很普遍。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成為我國麥田常發病害,發病率205—60,減產10—50或更多。苗期染病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 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查看詳情】
氣溫高、濕度大的環境容易發生小麥(鐮刀菌)根腐病,出現小麥(鐮刀菌)根腐病的麥株,根系發黑、腐爛應及時選用合適藥劑防治。 小麥各生育期均可發生根腐病。幼苗期發病,種子芽鞘和根部變被腐爛;分蘗期發病,根頸部有褐斑,分蘗增多,不能抽穗;拔節前后發病,根頸呈褐色腐爛,田間出現小片青灰色枯死植株,葉片上病斑呈黑色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潮濕時病斑上出現黑色霉層;抽穗后發病,多表現為幾個小穗的穗梗和穎片變褐...【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