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明白今年的從頭到尾,全國各地的災情不斷發生,獼猴桃就是早期受到寒凍影響,從開始就受到不同程度破壞,掛果量減產前期的葉片黃化嚴重。就像人得病一樣有輕有重,總體上都已經準備進入采果期,后面我們要講的是采果后的施肥,早于晚有什么利弊問題給大家講解一下,希望能更好的幫助大家。
果樹生長周期中一個主要的時期,一般規律在采果后消耗養分多,既要養樹,又要養果,雙方面需要更多的營養補充,果子采完是樹虛的時候,我們一般叫月子肥,就是這個意思,它也占整個周期50%,因此采果后立即施采果肥尤為重要,關系果樹之長勢和優質高產。
按獼猴桃生長需肥規律,采果后是秋季更應做到早施肥,因為采果后枝條停止生長,根系進入生長階段,加之采果后消耗養分多,急需補充供給根系吸收。再就是這個階段也是根系生長、地溫的適合,獼猴桃根系生長所需土壤溫度20--25度,在29度以上根系又開始停止生長。采果后一般土壤溫度在20度左右,正滿足根系生長的需要,才能大量吸收養分。
獼猴桃和其他果樹有別之處,花芽形態分化在春天來臨時一個月時間完全鑒于花芽需要大量養分,這時由于土壤溫度低,根系吸收少,靠的是秋季施肥后存在枝蔓內的養分供給,早秋施肥后就是傷一部分根系,在合適的土壤溫度下很快愈合,又生長出新的吸收根,施入的養分會被高效吸收,提高養分利用率。施肥過程土壤松動后,冬季有利于凍死病菌和蟲卵,又是一次好的清園時間。
再來說說施肥過晚產生的弊病問題,過晚根系吸收率就要低很多,關鍵是溫度已經下降達不到根系活動需要時的正常溫度,施肥難免要傷根系,受傷根系很難愈合,溫度是關鍵問題所在,生長新根就很困難,吸收又成了一個問題,來年所需的肥料就不能及時供應上去,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到了觸動根系已經停止生長,施入的肥料慢慢發揮作用,已經錯過了花芽分化,發芽所需的養分供給,在這里更要強調一點,很多農戶喜歡農家肥,的確這個是好的有機肥,但它帶來的副作用先了解清楚在做使用,一個是肥料堆積沒有分解利用,會對根系產生肥害,第二個尤其是雞糞更容易產生毒害,加在一起可不輕啊,這就要加大微生物菌劑的使用,促進加速分解降低兩害的發生的途徑。
基本多數獼猴桃種植行家都認可獼猴桃屬于淺根系作物,但是只是說對了一半,獼猴桃的根系其實并不是那么淺。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獼猴桃根系上浮變淺,有時候,在夏天或者多雨時節,并不是多好的的事情。很多農戶問什么時間施肥好你早熟一般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對于晚熟的美味獼猴桃提倡在10月下旬--11月中旬前較為合適,現在的獼猴桃產區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相當低,這樣的土壤長不出好果實,要想提高有機質的含量多施有機肥,尤其是生物有機肥,就是生物菌+有機肥,選擇好一些的品牌,鑒于多年來以化肥為主,園區板結嚴重,有害物增多。如無機鹽類的,還要土壤調節劑的幫助,適量的化學肥料的搭配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