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葉病是玉米種植過程中讓農戶十分頭疼的病害之一,這種病害一旦發生,就會給玉米的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會造成玉米的質量及產量嚴重降低。那么,玉米矮花葉病有哪些癥狀表現?該如何預防呢?
玉米矮花葉病的癥狀表現:
玉米矮花葉病又叫花葉病毒病。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感病,以幼苗期到抽雄前易感病,抽穗后受害較輕。病株均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發病早,矮化嚴重,果穗短小,甚至無穗;發病遲,株高基本正常。
玉米3葉期即可出現癥狀,病株起初在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色小點,沿葉脈發展為斷續的條點狀,病斑逐漸擴展,形成較寬的褪綠色條紋,如條件適宜,病斑迅速擴展至全葉,形成黃、綠兩色相間的花葉癥狀,重病變行。感病品種種苗期感病后,株高僅為健株的1/3-1/2,葉片變黃,直接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不能抽穗或抽而不實,子粒不飽滿,芽勢、芽率降低,影響種子的產量和質量。
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為玉米矮花葉病毒。該病毒主要在雀麥、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該病重要初侵染源,帶毒種子發芽出苗后也可成為發病中心。傳毒主要考蚜蟲的擴散而傳播。冬季溫偏高利于蚜蟲越冬,蔬菜大棚面積的擴大會增加蚜蟲的越冬基數;春季旱情較重有利于蚜蟲的暴發,而干旱使玉米苗期生長緩慢,抗病力下降;玉米感病品種面積大,易感病的生育期生與蚜蟲重發期吻合則發病重。當地種植的玉米品種大部分不抗矮花葉病毒。近年來由于種植業結構比較復雜,春玉米的播期拉得很長,蚜蟲發生危害高峰期正與春玉米易感病的苗期想吻合;田間管理粗放,荒草重,預期是靠近溝渠路邊、村莊周圍寄主毒源較少;土壤養分不均衡,施肥比例不當,有機肥用量減少,鋅、鐵等微肥缺乏,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
玉米矮花葉病的預防措施:
1、種植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比較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應積極組織抗病新雜交種的開發力度,加速取代感病品種,種源不足時應將抗病品種優先安排在病害發生較重的區域。
2、覆蓋地膜:種植玉米時盡量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地膜覆蓋不僅可使玉米早出苗,避開蚜蟲遷飛傳毒的高峰期,而且還有驅蚜作用,使田間的病株較常規露地栽培的降低60%左右。此外,地膜的增溫保墑作用還會使玉米生育期提前,延緩病株率的增長,較露地栽培的病株率可降低80%以上。
3、保健栽培: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適時澆水、中耕除草等項栽培措施可促進玉米健壯生長,增強植株的抗病力,減輕病害的發生。
4、及早拔除病株及雜草:田間較早出現的多為種子帶毒苗,通常在子葉展開時就表現出發病癥狀,宜在2葉1心期定苗時將其拔除,在3~4葉1心期再逐塊細致檢查,拔除種子帶毒苗和早期感病的植株,以減少田間毒源。
5、藥劑防治: 矮花葉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殺菌劑防治效果不佳,可使用殺菌劑搭配肥料,一旦發現田間有感病株,便立即施藥并結合澆水追肥,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以上就是玉米矮花葉病危害巨大,到底該如何預防?玉米矮花葉病預防措施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