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是春耕春種的關鍵時期,馬鈴薯種植也提上了日程,很多農戶都忙了起來。但是很多農戶都對馬鈴薯高產沒有信心,因為往年有些農戶種植馬鈴薯只長秧不結薯看起來馬鈴薯枝蔓很旺盛,以為是個豐收年,可是等到收獲時幾乎沒有結薯,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該如何解決?

馬鈴薯只長秧不結薯的原因分析: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氣溫高于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在適宜的播期內,馬鈴薯生長期較長,氣溫逐漸升高,也有利于在較長日照下形成塊莖并膨大生長。
在河南部分地區,到了4月份后,開始出現超過25℃的高溫天氣,有時還會更高,到了4月下旬~5月上旬,正是形成塊莖的時期。播種過晚,在高溫和長日照下,莖葉生長繁茂,氣溫高于25℃后,匍匐莖頂端塊莖停止膨大生長,而莖葉生長仍能正常生長,這時葉部所制造的有機養分全部用于匍匐莖和莖葉的生長上,從而造成莖葉徒長,匍匐莖長,導致單株結薯數少。

馬鈴薯只長秧不結薯的解決辦法:
1、適時早播:春季種植馬鈴薯,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選用早熟、對日照長度不敏感的品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于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2、重視培土:馬鈴薯齊苗后, 應據情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土溫變化大,匍匐莖易竄出地面,不利于塊莖形成和生長,一般培土厚度不低于12厘米。培土時土塊要盡可能打碎, 覆土應平而均勻。
3、控制后期施肥和植株生長:中后期要少追或不追施氮肥,以防植株過旺生長,影響結薯或塊莖生長。塊莖形成初期,若發現地上部生長過盛,不要被這種情況欺騙了,一定要及時控旺。
每畝可噴灑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5克,對水45~50千克,均勻噴于葉片的正、反面可有效控制徒長,促進多結薯和塊莖生長。開花期,葉面噴灑1~2次磷酸二氫鉀溶液45~50千克,有利于塊莖膨大。
以上就是馬鈴薯只長秧不結薯?教你如何三步輕松解決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