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土配方施肥是我省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的關鍵,是實現我省冬小麥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省土肥站根據我省多年測土配方施肥研究成果,特制訂2021—2022年冬小麥施肥技術指導意見。
一、施肥分區
根據我省冬小麥生產實際,結合冬小麥生產類型與需肥特點、土壤類型與供肥能力,同時對中筋、強筋和弱筋3個類型的冬小麥進行了施肥分區(詳見附件1)。

二、施肥總則
1.施肥原則。一是根據測土配方施肥研究結果,按照“以地定產、以產定氮,以土壤豐缺定磷鉀,中微量元素因缺補缺”的原則確定肥料用量和配比。二是注重有機無機合理配施,實施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三是按照推薦的冬小麥氮素化肥用量限量標準,將氮素化肥用量控制在合理范圍。
2.肥料運籌。根據小麥品種和品質、土壤肥力水平、土壤質地等因素,氮肥分次施用,磷肥、鉀肥和有機肥一次性底施。強筋小麥適當增加氮肥用量和后期追施比重;弱筋小麥要適當調低氮肥用量和后期追施比重,提倡一次性施肥。對于播期較晚的麥田適當增加前期養分比例。
3.施肥方法。大量元素肥料、有機肥料以土壤施肥為主,中微量元素肥料及防災減災用肥料以葉面噴施為主。小麥底肥施用時,在整地前將肥料均勻撒于地表,然后隨整地耕翻土壤;土壤追肥就墑情進行開溝條施或結合降雨、灌溉追施;葉面施肥根據土壤養分、生長需求進行葉面噴施補肥。大力推廣機械深施、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飛機噴施等小麥輕簡化施肥和高效施肥技術。
三、不同區域氮素化肥用量限額
按照《河南省2021年化肥減量增效工作方案》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按照冬小麥豐產優質、化肥減量增效、土壤合理培肥、生態環境綠色友好的目標要求,推薦各麥區冬小麥氮素化肥總量控制指標(詳見附件2)。各地可參照推薦限額范圍,進一步細化、調整。

四、施肥建議
依據各施肥類型區冬小麥生產實際,制定、推薦全省冬小麥區域施肥技術指標與大配方(詳見附件3、附件4和附件5)。當前冬小麥施肥主要采取土壤施肥與葉面噴施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各地創新施肥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冬小麥施肥技術水平。




(一)土壤施肥
1.中筋冬小麥
(1)豫北高產區。該區農業基礎設施較好,農業生態環境適合冬小麥生長,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和褐土,是我省冬小麥優質高產區。冬小麥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為宜,其中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磷、鉀肥一次性底施。一般氮肥50%~60%底施、40%~50%返青期至拔節期追施。氮肥追施時期視苗情而定,一般麥田返青期、壯苗麥田拔節中后期、旺長麥田拔節后期結合灌水追施。
(2)豫東及豫北沿黃中高產區。該區主要土壤類型為潮土,土壤質地差異較大。冬小麥全生育期氮肥視土壤質地采用一底一追或一底多追,磷、鉀肥一次性底施。一般高產麥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至拔節期追施,中產麥田氮肥70%底施、30%返青期追施;對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砂質土壤適當增加施肥次數,可采用一底兩追,分返青期和拔節期兩次追施,底追比例控制在5:3:2為宜,忌施肥后大水漫灌;沿黃稻茬撒播麥田,水稻收獲后應重施促苗肥,返青后依苗情結合灌溉或降水及早追施氮肥,促弱轉壯多成穗。
(3)豫中南中高產區。該區主要土壤類型為潮土、褐土、黃褐土和砂姜黑土。冬小麥全生育期施肥一底一追為宜,其中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磷、鉀肥一次性底施。根據不同土壤類型供肥特點氮肥適時、適量施用,一般潮土、褐土區高產麥田50%~60%底施、40%~50%返青至拔節期追施,中產麥田60%~70%底施、30%~40%返青期追施;黃褐土和砂姜黑土區高產麥田60%底施、40%返青期追施,中產麥田70%底施、30%返青期追施,對質地粘重的砂姜黑土底追比例以8:2為宜。
(4)豫西南中低產區。該區主要土壤類型為黃褐土和砂姜黑土,土壤粘重,肥力偏低,耕作粗放,生產條件較差,有嚴重缺鉀地塊。冬小麥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重施底肥為宜,其中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磷、鉀肥一次性底施。有灌溉條件的高產麥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至拔節期追施,無灌溉條件的中低產麥田氮肥70%~80%底施、20%~30%返青期趁墑追施。
(5)崗嶺雨養旱作區。該區屬于丘陵山區,主要土壤類型為褐土和紅黏土,土壤肥力偏低,含鉀較豐富,肥料效應受土壤水分狀況制約嚴重,施肥宜注重協調墑、肥、苗之間的矛盾。曬旱地麥田采用“一次深耕早施肥”技術,于伏前深耕,有機肥、化肥全部一次施入;一年兩作的田塊,采取分層施肥法,秋種深耕時,將全部有機肥、60%氮肥和60%磷肥混合后,隨機械深施20cm~25cm;其余40%氮肥、40%磷肥在播種前淺耕(5cm~10cm)整地時施入土壤。苗情較弱的麥田,可利用早春雨后或土壤剛解凍“返漿期”借墑追肥。
(6)沿淮低產區。該區主要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和砂姜黑土,土質粘重,耕性差,土壤普遍缺鉀。田間排水不暢,濕害、漬害嚴重。全區在配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冬小麥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為宜,一般氮肥70%~80%底施、20%~30%返青期追施;鉀肥一次底施;磷肥在全部底施時應分層施用,其中2/3深施、1/3淺施。
2.強筋冬小麥
(1)豫北強筋冬小麥適宜生態區。該區位于我省黃河以北,農業基礎設施較好,土壤類型以潮土為主,質地以中壤為主。冬小麥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為宜,其中磷、鉀肥一次性底施,氮肥一底一追或一底多追分期施用,每畝在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增加氮肥用量(純量)2kg~4kg、硫肥(實物量)3kg~5kg,一般氮肥50%~60%底施、40%~50%拔節期至孕穗期追施。
(2)豫中東強筋冬小麥次適宜生態區。該區位于我省中東部,黃河以南、沙河以北。土壤類型以潮土、黃褐土、砂姜黑土為主。該區土壤肥力較高,多數土壤質地偏粘。冬小麥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為宜,在配施有機肥的基礎上,磷、鉀肥一次性底施,氮肥一底一追或一底多追分期施用,每畝在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增加氮肥用量(純量)2kg~4kg、硫肥(實物量)3kg~4kg,一般氮肥60%底施、40%拔節期至孕穗期追施。
3.弱筋冬小麥
豫南沿淮弱筋冬小麥適宜生態區位于我省南部,土壤類型以水稻土和黃棕壤為主,冬小麥生育期特別是灌漿期降水較多,土壤和空氣相對濕度較大、光照較差。冬小麥全生育期施肥以一底一追為宜,磷、鉀肥一次性底施,氮肥一底一追分期施用,一般調低氮肥用量10%~15%,氮肥70%~80%底施、20%~30%起身期至拔節期追施。根據當地實際,也可提倡弱筋冬小麥一次性施肥,但施肥總量同分次施肥。
(二)葉面噴施
在冬小麥中后期施肥管理中,各施肥類型區可根據冬小麥長勢、土壤養分狀況,結合“一噴三防”,合理噴施,綜合促防。
1.中筋冬小麥
在小麥挑旗孕穗期至灌漿初期,每畝葉面噴施30kg左右濃度為1%~2%的尿素溶液加0.2%~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預防干熱風,防止早衰,促進籽粒灌漿,增加粒重。或者有針對性地選用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或有機水溶肥料,強化營養平衡,增強光合作用,防止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品質。噴肥時間在無風、晴天下午四點以后,或無風、陰天進行,噴后4小時內如遇到降雨應補噴一次。間隔7天~10天再噴一次,效果更好。
2.強筋冬小麥
冬小麥抽穗至揚花期、灌漿中后期,用2%的尿素溶液葉面噴施,以促進籽粒氮素積累,提高品質。
3.弱筋冬小麥
在冬小麥抽穗前后和灌漿前期結合“一噴三防”噴灑磷酸二氫鉀和硼、錳等微肥。在灌漿中、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利于小麥籽粒灌漿,增加淀粉含量,改善弱筋品質。
(三)肥料用量調整與品種選擇
1.科學調整肥料用量與比例。不同施肥區域、各類麥田施肥可根據土壤供肥狀況、秸稈還田水平、有機肥資源等因素,在推薦的施肥量范圍內適當調整,但施肥量應滿足土壤養分收支平衡。一是秸稈全量還田的麥田基肥中氮肥比例適當增加,追肥適當減少,總量不變;連續三年秸稈全量還田的麥田可減施鉀肥;二是同一產量水平下,肥力高的麥田可適當調減5%~10%的氮肥用量;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25mg/kg的麥田可適當調減10%~20%磷肥用量;土壤鉀含量高于130mg/kg的麥田可適當調減10%~20%鉀肥用量。三是前期施肥量大的酸化農田可適當調減相應的肥料用量。
2.合理選配肥料品種。酸性土壤應施堿性或生理堿性肥料,如鈣鎂磷肥,也可以施用石灰、堿性土壤調理劑等調節土壤pH值,嚴格禁止底施硫酸亞鐵肥料。堿性土壤應選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銨、氯化銨、氯化鉀、磷酸一銨或過磷酸鈣等,能有效改良培肥土壤。
3.適量補施中微量元素。強筋小麥宜選用含硫的肥料品種,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區域,適當選用含鈣、鎂、硫的大量元素肥料,如硫酸鉀、過磷酸鈣等,同時增施微量元素肥料。
五、小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
增效是的基礎,集成推廣融良土、良肥、良法為一體的技術模式,提高化肥肥效,實現小麥施肥減量化目標,推進我省冬小麥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有機無機配施減量增效技術
鼓勵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集中堆肥,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一般在較高肥力地塊施用配方肥的基礎上,推廣應用腐熟堆肥或商品有機肥,商品有機肥的推薦用量為每畝100kg~200kg,腐熟堆肥的推薦用量為每畝300kg~500kg。有機無機配合施用,可適度調減氮肥用量10%~20%。
(二)水肥一體化減量增效技術
在磷鉀肥一次性施用的基礎上,氮肥實行分次施用,推廣水肥一體技術,重點推廣滴灌、微噴灌等技術,實現氮肥后移,提高化肥利用率,可適度調減氮肥用量15%~20%。
(三)緩釋肥料減量增效技術
在土壤質地較輕的中高產田塊推薦采用緩控釋肥料一次性施肥技術,實現一次性、輕簡化施肥。推薦應用緩控釋成分為氮肥,氮肥的速緩比應根據土壤質量狀況選擇。一般來說,對于壤質土壤的田塊,緩釋比例占總氮的30%~40%,砂質土壤40%~50%。要選擇已在農業部門登記的緩釋肥料。在播種時推薦通過種肥同播機械施入,將肥料施于種子下方垂直距離6cm以上,橫向間距10cm左右的位置,防止肥料燒苗。應用該技術時,可在推薦用量基礎上,適當下調5%~10%的氮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