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市場需求大,種植前景廣泛,而且香菇種植行業周期短、效果快。但不少菇農在種植香菇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菌絲“不吃料”的現象。那么具體是怎么一回事?如何防治?
主要原因
培養料的配方不合理,配制不科學,如碳氮比不合理,含水量過高,pH值不適當,料內含有松木、杉木等木屑,都能使菌種塊不萌發導致“不吃料”.
在一級菌種和二級菌種的制作過程中,所用的菌種必須是活力強的菌種。如果接入的菌種在不良環境下長期貯藏或培養時間過長,造成菌種衰老,失去生長活力,從而引起“不吃料”現象。
菌種瓶內潛入螨類,咬食菌種塊,致使菌絲消失。由于接種后的試管堆放過多,或栽培料堆放過密過緊而導致其內溫度過高,抑制了菌絲的正常生長。
防治方法
種植戶要到信譽度高、經濟實力強、技術力量雄厚的單位購買高產優質菌種。
接種時仔細檢查,確保菌種無感染。科學配料配制培養料時,嚴格按照各種食用菌生長要求的條件調節好培養料的含水量和pH值,使用適量菌種。
接種前,一般會對接種室消毒處理,但消毒藥劑用量一定要適當,避免過量使用。接種后,若需要再其中進行發菌的話,則應通風換氣,避免室內殘留消毒藥氣,影響菌絲萌發。
在發菌時溫度一般保持在20-25攝氏度之間,低于20攝氏度時,相應地采取保溫措施;高于25攝氏度時,要采取相應的散溫措施。來源: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