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小麥和玉米一年兩熟、周年輪作的重要產區,產量分別約占全國產量的60%和30%,近10年來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30%,對確保國家糧食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黃淮海地區氣溫上升、降雨增加,全年光溫水資源更加豐富。適應氣候變化,在黃淮海地區推進玉米適期晚收,有利于延長籽粒灌漿時間,促進田間站稈脫水,降低機械收獲損失,提高產量和品質;推進小麥適期晚播,有利于培育壯苗,避免冬前旺長,減少水分消耗,實現越冬。當前,“白露”已過,玉米進入籽粒灌漿中后期,小麥秋冬種即將展開,正是推進玉米適期晚收促灌漿、小麥適期晚播育壯苗的關鍵時期。

玉米適期晚收促灌漿
1、一噴多促。根據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病蟲害、不同災情種類,選擇適宜的肥料和藥劑,減少田間作業次數,科學合理噴施。一般選擇在上午10點以后和下午5點前無露水時,采用無人機將0.2%磷酸二氫鉀、1%尿素、生長調節劑、抗逆劑、殺菌殺蟲劑等一次性混合全株噴施,補充養分、防病治蟲、降損減害、促粒增重。關注天氣變化,避免噴后24小時下雨,導致效果降低。
2、適時晚收。玉米理想收獲期為生理成熟期,即玉米籽粒基部和穗軸交界處出現黑層,籽粒乳線消失,果穗苞葉黃白并松散,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變黃,基部葉片干枯,同時籽粒變硬并呈現出品種固有的色澤,含水率降至30%以下。根據品種特性、茬口要求和天氣條件適當晚收,以延長10天左右收獲為宜。據專家測算,在玉米灌漿中后期,如晚收7到10天,每畝可增產40至70公斤
3、機收減損。關注天氣變化,安排好農機手農機具調配、收割機保養調試、晾曬和烘干儲藏準備等預收前的準備工作,力爭一次性及時完成收獲。機械收獲時應整村整鎮、大面積連片推進,提高聯合收割機工作效率。對種植中晚熟品種和晚播晚熟的地塊,玉米籽粒含水率超過35%時,采取機械摘穗,降低籽粒破碎率和機收損失率。
小麥適期晚播育壯苗
1、精細整地。突出抓好深耕(松)耙壓整地、稈粉碎均勻還田、施足底肥補足底墑、播后鎮壓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規范化耕整地技術,全面提高整地質量,打好麥播基礎,確保播種質量。
2、適時晚播。以冬前積溫和選用品種特性為基本依據,科學確定適宜播期。黃淮海地區主要種植冬性和半冬性品種,以培育冬前壯苗為標準,精準確定播量,一般北部冬麥區畝基本苗25—30萬、黃淮冬麥區北部和中部20萬—25萬、黃淮南片15萬—18萬。播種時日平均氣溫低于15℃后,每推遲一天播種,基本苗增加1萬,但黃淮冬麥區不宜超過35萬、北部冬麥區不宜超過40萬。
3、冬前管理。播后鎮壓,播前耙平壓實,帶鎮壓器的播種機要做到隨播隨壓,不帶鎮壓器的播種機播種后要適時用鎮壓機鎮壓,并確保鎮壓力度和均勻度,做到土壤沉實、種土密接,減少土壤透風跑墑,促進麥苗生長,培育冬前壯苗。(來源: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小麥玉米專家指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