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地處一湖(洞庭湖)、二原(洞庭湖平源、江漢平原)、三省(湘、鄂、贛)、四線(京廣鐵路、京珠高速、杭瑞高速、長江水運)交匯處,國..." />
岳陽市地處一湖(洞庭湖)、二原(洞庭湖平源、江漢平原)、三省(湘、鄂、贛)、四線(京廣鐵路、京珠高速、杭瑞高速、長江水運)交匯處,國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有耕地479.7萬畝(水田346萬畝),總人口5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5萬。
岳陽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境內常年光照充足,氣候溫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地肥沃,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自古就以“魚米之鄉”著稱于世,糧、油、棉、茶、菜、果等大宗農產品一直在全省占據主要地位,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
近年來,全市上下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堅持民本岳陽執政和發展理念,強力推進以“活力岳陽”為主題的現代農業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轉變,朝著規模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工廠化加工、品牌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園區化集聚的方向邁出了可喜步伐。
農業結構調整日趨優化。按照發揮優勢、 突出特色、區域布局、規模生產的原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形成了“一帶兩線多塊”的農業優勢產業基地,即:國家長江流域糧棉油茶優勢產業帶,沿107國道、306省道時鮮瓜果與蔬菜產業線、多個地方特色種植板塊。2009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809.4萬畝,總產315.5萬噸,連續六年創歷史年記錄,岳陽、平江、湘陰、汨羅、華容五縣市進入國家優質稻基地建設工程縣,岳陽縣被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重點鞏固和發展了84個千畝以上、15個五千畝以上的大板塊蔬菜基地,搞好了以河西片華容、君山為主的長江流域優質抗蟲雜交棉基地,著力建設了沿1804線分布的優質雙低油菜生產基地,發展了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品牌綠茶生產,打造了湘陰藠頭、汨羅金銀花、臨湘苧麻、開發區時鮮瓜果等具有岳陽地方特色的萬畝出口創匯基地。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8.3億元,同比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5339.56元,增長13.6%。
農業產業化經營更具規模。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已初步形成飼料、油脂、生豬、棉麻、竹木、林紙、蔬菜、茶葉等一批主導產業。2009年,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468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54家,占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的30.2%,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由2004年17家發展到204家。農產品加工業企業中已擁有“古越樓臺”、“道道全”、“君山銀針”、“義豐祥”、“長康”等9件馳名商標,“正虹”、“岳泰”、“福湘”3個產品,76件湖南省商標,53個湖南產品,與2004年相比分別增加了8件、3個、59件、34個,分別占全市馳名商標、、省商標和省產品個數的75%、、80%和61%。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加快了優勢產業的形成,農產品加工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均以年均18%以上的增幅增長,2008年分別達80億元和280億元,總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區域化、工廠化的農產品加工園區逐步壯大,湘陰洋沙工業園和君山工業園被評為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平江伍市工業園被評為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華容縣列入全省棉花紡織產業基地縣。
農產品質量明顯好轉。始終把農產品質量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全力推進,已形成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管體系,全市農產品質量水平從可以食用向放心食用跨越。全市建立了湘陰藠頭、筻口大米、君山蔬菜等24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示范面積144.6萬畝。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328萬畝,“三品”認證334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02個、綠色食品84個、有機食品48個。湘陰縣列為全省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縣,君山區列為全省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單位,湘陰、岳陽、平江水稻,華容油菜,臨湘茶葉,湘陰藠頭列入綠色食品原料生產標準化示范基地縣。構建和完善了以市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為龍頭、縣(市)區質檢站為骨干、生產經營企業速測室為基礎的監測網絡,以蔬菜、水果為重點,每年抽檢樣品5萬多個。連續6年沒有發生食用農產品引起的中毒事件。
農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陽光工程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10.2萬人。加快農技推廣、農業科研、農產品質量檢測等體系建設步伐,全市推廣實用新型農業技術962項,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90%以上。全市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警與控制網絡完善,區域站建設基本完成。農業行政執法體系從無到有,監管能力不斷增強。全市投入2.2億元對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業信息管理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市級農業科研資源整合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組建了湖南洞庭種業、湖南博達隆科技兩家股份公司,特別是洞庭種業公司去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750萬元,發展成為僅次于隆平高科的全省第二大種業集團。啟動了四個縣的標準糧田建設項目,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