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處祖國東南沿海,在北緯23°33--28°19‘,東經115°50--120°43′之間,跨中、南亞熱帶,北與浙江為鄰,西北..." />

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日本体内she精高潮,四个人换着来免费观看第一季

火爆農化招商網網址導航,農資行業網址一網打盡!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首頁 > 行業網址大全 > 福建農業信息網

福建農業信息網

    福建省地處祖國東南沿海,在北緯23°33--28°19‘,東經115°50--120°43′之間,跨中、南亞熱帶,北與浙江為鄰,西北與江西交界,南與廣東接壤,東及東南濱海,與臺灣省僅一水之隔。全省陸地總面積為12.138萬平方公里(包括金門縣148.89平方公里),折18207萬畝。境內多山,群峰聳峙,山嶺蜿蜒,丘陵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海岸曲折綿亙,長達3324公里,海域面積12.51萬平方公里,比陸地略大。
    一、倚山濱海,山海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但耕地少,后備耕地資源有限,使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本省境內多山,山地主體由并列的兩大山帶構成。一列是閩西大山帶,由武夷山和仙霞嶺、杉嶺等山脈組成,蜿蜒于閩、浙、贛邊境,是閩贛兩省的天然分水嶺,其主峰崇安黃崗山海拔高達2158米;另一列是閩中大山帶,斜貫本省中部,由鷲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嶺等山脈組成,主峰德化戴云山海拔高達1856米。兩大山帶均呈東北--西南走向,并與沿海大致平行,長度均約500公里,高1000米左右,控制著全省整個地勢,自東向西兩伏兩起,西北高東南低。特別是閩中大山帶的戴云山和博平嶺,顯然把全省分為閩東南沿海(簡稱東南片)與閩西北山區(簡稱西北片)的自然條件差異較大的兩大片,對本省氣候、水系、水文,土壤、植被等各種自然因素的形成和分布,對農業生產的地域分異,都起著深刻的影響。
    全省山地丘陵面積有1000萬公頃左右,約占土地總面積85%,海拔一般較低,1000米以上的僅占3%,500--1000米的占33%,500米以下的占64%,較便于開發利用。山地丘陵林業基礎較好,現有林面積6744.5萬畝,加上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的造林地等共有8410萬畝,人均3.3畝,活立木蓄積量共有4.3億立方米,人均17.1立方米,都高于平均水平林區松香、香菇、筍干等林副產品也十分豐富;現有的茶、果等多年生作物,絕大部分也分布于山地丘陵。
    本省沿海有廣闊的海涂、淺海和海洋漁場,魚、蝦、貝、藻種類繁多,經濟魚和對蝦、扇貝、西施舌等海珍品資源豐富。10米等深線內的淺海約有41萬公頃,有利于發展海水養殖和近內海捕撈。
    本省還有池塘、水庫、湖泊、河溝等內陸淡水面4.7萬公頃。
    但是,我省農業用地特別是耕地比重小,僅占總土地面積10.64%,而且沿海地區耕地甚缺,后備資源有限,宜農荒地和灘涂可開墾為耕地的潛力也不大,使農業生產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同時耕地中平原地少,梯田坡地多。土壤除河流沿岸、下游平原和沿海為沖積土、潮土與濱海鹽土外,絕大部分是紅壤、黃壤,一般肥力較低,有機質含量少,普遍缺磷、缺鉀、偏酸。
    二、地處中、南亞熱帶,熱量足、雨量豐,有利于提高農業產量。但季風影響顯著,氣候不穩定,自然災害頻繁。
    全省大部屬中亞熱帶,閩侯白沙、連江黃岐以南,戴云山,博平嶺以東為南亞熱帶。全省年平均溫度17--21.3℃,由北到南≥10℃積溫多達5000--7700℃。年降水量有1100--20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增,且有80%以上雨量集中在3--10月的溫暖和炎熱季節之間,雨熱同期,對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多熟種植,林木的速生豐產,畜禽,魚蝦、貝藻的繁殖生長,蔬菜的周年生產,綠肥,飼料的四季栽培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地區農田一年可三熟,中亞熱帶山區可一年二熟,少部分高海拔山區也可以一年二熟。閩東南片溫熱條件尤為優越,年均溫比閩西片高2--4℃以上,農作物可以一年多熟,并適于許多喜溫的經濟作物生長,特別是南部的龍溪地區和廈門市終年基本無霜,四季常青,是全省熱量的地區,亦是糧食高產區和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如甘蔗、龍眼、荔枝以及橡膠、劍麻、胡椒等適宜的地區。閩西北片緯度高,熱量較差,但有兩大山帶(尤其閩西大山帶)為屏障,削弱了冬季南下冷空氣的襲擊,加強了春夏海洋暖濕空氣的調節,所以溫、水條件比同緯度的江西等省較為優越,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較為有利。本省雖然地跨四個多緯度,南北氣候條件地域性差異較大,農業生產兼有南、中亞熱帶以至北亞熱帶的特色;但由于各地山體大小,山脈走向、坡度、坡向以及海拔高度相差懸殊,溫、光、水、土等條件亦隨之變化較大,形成許多各有特點的小氣候,農業生產垂直分異甚為明顯,可以在同一個緯度的不同高度上,分別種植熱帶、亞熱帶以至溫帶作物,發展與生態條件相應的各種農業生產,顯示出我省具有“立體農業”的特點,有利于發展多種經營、多種作物生產。
    我省屬于海洋性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較為顯著,四季分明,各年冬夏季風更迭的時間有遲有早,氣溫波動、雨季始止、降水量多少等都有較大變化,各種農業氣象災害亦隨之頻繁發生。特別是降水量不均,相對變率很大,多年降水量往往是少年的一倍以上,月變化更不穩定,沿海變差尤大,旱澇災害甚為頻繁;溫、水等氣候條件的不穩定,影響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常引起農、林、牧、漁多種病蟲害的頻繁發生,尤其水稻“三寒”和農作物病蟲危害較為嚴重而普遍;沿海地區常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臺風和大風影響;局部地區還有冰雹等自然災害。
    三、山多林茂,水系發達,可開發的水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沿海水源甚缺。
    山區面積大,森林覆蓋率較高,境內溪河縱橫,流域范圍廣,加上雨量充沛,所以水資源較為豐富。全省流程20公里以上的水系有37條,總長13569公里,流域面積11.28萬平方公里,主要的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汀江、交溪等五大河流(其中,閩江流域面積6.19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總面積的?半)。溪河多年平均總逕流量達1150億立米,人均占有水資源近4567立米,高于人均2700立米的水平。地下水資源亦相當豐富,淺層地下水天然補給量共有254億立米/年,其中宜于集中開采的可采量有26.9億立米/年,進一步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對于沿海地區解決生活用水和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具有特別重要意義。全省水力蘊藏量很大,可供發電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有1046萬千瓦,居華東各省位,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的總裝機容量可達70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20億度;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省沿海地區還有豐富的潮力和風力資源,可開發利用。
    但是,我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一年的雨水,差不多有60-70%集中在3-6月份,年際之間雨量相差也很大,豐枯水比值達2.6-3.6倍,這是造成旱澇災害的一個主要原因。地區間水資源也懸殊很大,內陸山區較多,人均有9236立米,個別縣可達20000立米,沿海地區則較少,人均只有2082立米,個別島嶼甚至只有500立米,農業用水甚為缺乏。
    四、生物種類繁多,地方品種豐富,有利于農業多種經營,發展。但資源破壞嚴重,農業生態環境受到很大影響。
    我省自然條件復雜多樣,生物種類繁多。全省植物種類有3000種以上,僅在陸地森林生態系統中就有用材樹種400多種,藥用植物600多種,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種,油料植物30多種;動物類中野生動物有數千種,海洋魚類750種,甲殼類和頭足類如蛤、蟶、泥蚶等有數十種、淡水魚類160多種;微生物中類有430種,被利用并大量生產的有蘑菇、香菇、鮮草菇、銀耳、黑木耳、茯苓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魚類等種類品種亦多種多樣,為發展我省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五、2013年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2013年,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任務,以“五四三”重點工作為抓手,加強農業政策的謀劃與落實,強化農業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的新亮點與增長點,穩步推進農業重點改革,激發和增強農業發展的活力,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預計去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27.47億元、比增4.3%,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1184元、比增12.2%。糧食再獲豐收,實現產量664.4萬噸,比增5.1萬噸;水果、茶葉、蔬菜、食用菌分別實現658.5萬噸、34.7萬噸、1633.7萬噸、231.6萬噸(鮮重),肉蛋奶總產量251.5萬噸,均實現增產增效目標。
    一年來,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農村政策研究。緊緊圍繞事關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強化調查研究,努力為省委省政府謀劃和指導“三農”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去年以來,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省委農辦、農業廳牽頭組織起草了省委1號文件、9號文件等一系列扶持“三農”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交省委九屆九次全會討論通過,成為近幾年來我省推動農業發展含金量、覆蓋面廣的一份文件,為促進我省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福建農業信息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陵市| 博爱县| 奉新县| 白水县| 广元市| 克什克腾旗| 外汇| 沂南县| 永靖县| 安龙县| 南雄市| 濉溪县| 讷河市| 安西县| 宝清县| 湘西| 武川县| 周至县| 灵宝市| 孟州市| 榕江县| 宾川县| 布拖县| 青浦区| 明水县| 昂仁县| 沐川县| 和龙市| 蓝田县| 镇康县| 洱源县| 台南县| 福建省| 繁峙县| 大名县| 大港区| 饶河县| 灵璧县| 汝城县| 刚察县|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