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村委會地處東山鎮北邊,距東山鎮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曲靖中心城區67公里,東與恩洪群山相鄰,南與新村耕地相接,北面與富源縣墨紅鎮..." />
獨木村委會地處東山鎮北邊,距東山鎮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曲靖中心城區67公里,東與恩洪群山相鄰,南與新村耕地相接,北面與富源縣墨紅鎮接壤,西與水井村委會隔江相望,曾是邊縱戰斗過的地方,屬于“老、少、邊”高寒山區,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全村轄區7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現有1278戶、4671人,其中有彝族75戶、342人。境內煤炭資源豐富,煤炭生產是獨木的經濟支柱,現有煤炭井口17對,年生產原煤80萬噸,2011年原煤實現產值4.48億元。全村現有國土面積18.7平方公晨,海拔2108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有耕地面積1313畝、林地面積13904畝,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1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17元。
一、創新黨建增活力、黨旗領村新跨越
抓組織強帶動。獨木村黨總支現有黨員118人,下轄10個黨支部,其中有煤礦聯合支部8個,近年來,村黨總支按照“個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熱情一團火、謀事布局一盤棋”的要求,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大力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認真開展好學習創先爭優活動,全力推進爭創“黨員責任崗”、“黨員科技示范戶”等主題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愛崗敬業、埋頭苦干,主動關心群眾、聯系群眾,形成了從村黨總支班子成員到村民的網絡管理全覆蓋和全參與,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
抓陣地強基礎。累計籌資500余萬元,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村級組織場所建設,建成村級文化活動廣場、黨員遠程教育站點、農家書屋、主題學習活動基地等。村小組活動陣地實現了覆蓋。按照有黨的標識、有工作目標、有規章制度、有學習資料、有電教設備、有活動記錄、有黨建宣傳欄、有配套設施的“八有”標準完善配套設施。指派專人進行管護,加強對活動場所的管理。為破解活動場所吸引力不強、利用率不高、資源閑置的問題,廣泛開展“新農村群藝會”10余場,活動開展實現了制度化、常態化,發揮活動場所集民智、聚民心、娛民樂等多元作用。
抓關愛聚合力。率先建立老黨員、困難黨員救助基金,動員村委會內所屬煤礦每年捐資2000元,作為黨員基金會資金,對全村年滿60周歲的黨員和貧困黨員按每人每月發放救助資金80元,重大節日發放100至200元慰問金,特殊困難黨員視情況給予補助,黨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日漸增強。
抓管理促和諧。獨木村黨總支成立以村委會干部、村民小組長、黨員干部為成員的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采取排查、定期排查、重點排查的方式,按照“縱到底,橫到邊”的要求,積極構建村、組兩級調解網絡,定期開展不穩定因素信息分析會,及時排查潛在隱患。
二、礦村“聯姻”共建 鄉村嬗變現新顏
獨木村境內煤儲量豐富,為妥善解決礦區因煤炭開采導致村民的房屋開裂、地基下沉,水資源枯竭等問題,獨木黨總支積極依托和發揮資源優勢,著眼于建立和諧的礦村關系,大膽摸索出“礦村共建、資源同享、以工哺農”的新路子。
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獨木黨總支成立了領導小組,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制、鎮村領導掛鉤負責制和限期督辦制,實行工作法。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科學規劃、統一戶型、統一風格”的要求和“遷村并點”的形式,項目建設規劃用地180畝,新建住宅300套,每戶為2層磚混結構加頂部半層磚木結構,道路及場地占地50畝,綠化占地40畝,制定了整村搬遷規劃方案,逐步探索、長期解決地質災害問題的有效途徑。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該項目分三期進行,期新建住房50套和養殖小區,完成團慶片區搬遷工作;第二期新建住房200套和30畝蔬菜大棚,完成禾草必村民房開裂農戶的搬遷;第三期新建住房50套,完成其他村民房開裂農戶的搬遷。工程自2010年9月開始運作以來,團慶新村累計完成投資2500余萬元,50套住房及配套的養殖小區已經建好,區內人工湖、景觀橋、護坡、擋墻、綠化已經完成,村民正陸續搬遷。
項目、多方籌資。采取“企業出資為主、政府補助一點、部門整合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方式積極籌集建設資金。整個項目總投資8800萬元,企業需投入7500萬元,農戶自籌資金投入600萬元,政府需投入2100萬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投入2500萬元,其中,企業投入1530萬元,群眾投入80萬元,各級政府整合項目投入200余萬元。對需搬遷的房屋進行評估,房屋價值4萬元以下的農戶出4萬元,價值4-15萬元的農戶出2萬元,價值15-20萬元的農戶出1萬元,超過20萬元的超過部分由企業反補,其余房屋建設資金由企業承擔,了群眾的既得利益,實現了資源開發成果的共享。
抓點促面、輻射周邊。獨木新村莊建設邁出了可喜的步伐,提供了經驗和樣板,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獨木新村莊示范點建設的輻射帶動下,東山鎮新村莊建設開展:獨木禾草必計劃建蓋200套住房,統一規劃利用土地,現前期土建工程正在展開;東山鎮高家村業母德298戶整村搬遷新村莊建設,共需資金8000萬元,目前主體工程正在建設中;新村阿楚克277戶整村搬遷新村莊建設,需資金9900萬元,已啟動建設;卑舍塘塘子60戶整村搬遷新村莊建設,經進村入戶走訪調查,80%的農戶思想基本得到統一,規劃選址、設計等工作正在組織開展。礦村共建工作效果明顯。
三、培育特色作支柱、產業富民建強村
企業引路,帶動產業。依托區內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以煤炭企業為龍頭,帶動養殖、商業、運輸、蔬菜等產業,在新村莊規劃的養殖小區、商業區、蔬菜大棚種植區和周邊煤礦企業就能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650人,形成農民收入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為主的收入結構。
整合土地,培育產業。以禾草必村小組為試點,各家各戶的土地由村小組收回,成立合作社,建設1200畝泡核桃、板栗、花椒種植基地,在樹苗栽種后的10年內,由轄區內煤礦出資,給予村民每人每年1000元的土地補貼,分戶管理樹苗,合作社負責經營好該項目,所產生的收益全部歸農民所有,為農民增加致富渠道。同時,舊村復耕后可置換土地450畝,新村占地180畝,可節約出270畝土地,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以點帶面,未來還將把核桃樹種植范圍擴展到整個獨木,調整產業結構,全力發展核桃產業。
支持企業,共贏發展。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合理調處煤礦與地方矛盾;抓好企業黨的建設,鞏固企業黨的地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促進企業做大做強;通過組織收看遠程教育、實用技術培訓等形式,提高務工人員技術水平,強化生產意識;支持企業不斷擴大生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延長企業存續時間。
化解矛盾、為民解憂。在各項產業項目建設前,獨木曾發生多起因房屋開裂到京、省、市、區上訪,形成難于解決的社會熱難點問題。項目運作后,涉及的搬遷戶中未發生一起越級上訪,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戶因采煤導致房屋開裂形成的社會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