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為促進福建藍莓產業發展,加快藍莓種業工程實施進程,福建省農科院“藍莓品種創新與種苗繁育產業化工程”項目組特邀農科院、江蘇省農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國內有關專家及藍莓生產加工企業
5月10日,為促進福建藍莓產業發展,加快藍莓種業工程實施進程,福建省農科院“藍莓品種創新與種苗繁育產業化工程”項目組特邀中國農科院、江蘇省中國農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國內有關專家及藍莓生產加工企業,赴閩侯大湖藍莓基地現場調研與指導,研究科技服務技術措施,并對藍莓企業、農戶進行現場技術培訓。種業藍莓項目負責人、院領導翁啟勇副院長、科研處蘇漢芳副處長陪同調研。
藍莓是一種“貴族水果”,投資大、種植不易,而且對氣候、土壤等生長環境的要求較高。閩侯大湖鄉藍莓基地位于四面青山環繞,海拔900米的峽谷中。這里氣候涼爽、土壤肥沃、水甜,適合種植藍莓。種植過程中要注意防鳥、防金龜子等昆蟲、喝適量的山泉水,以及采取科學的疏花促果、土肥水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措施。大湖鄉基地種植藍莓260多畝,按每斤價格30元來估算,扣除土壤改良等成本費用,畝產大約增收2萬多元,為高海拔等偏遠山區農民增收拓寬了致富新路。
2014年起,福建省第二輪種業工程將藍莓做為福建省優質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類項目,引進新品種30個,建立品種比較園,篩選出8至10個適栽新品種用于推廣種植。
福建開始大面積種植藍莓也才五六年的時間,作為藍莓發展的新區,由于市場銷售價格優勢明顯,藍莓早投產現象較為嚴重,通常第二年即投產。專家認為,由此帶來的栽培技術改良需要認真探討,避免給生產造成不良后果。
土壤改良成本高是目前藍莓種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種業藍莓項目組抓住福建藍莓產業發展主要制約因素,開展土壤改良、兔眼冬季修剪、苗木繁育等重點研究;依托示范基地,強化技術培訓,提升福建藍莓栽培技術;開展病蟲害調查,發現福建藍莓病蟲害21種,建立了藍莓休克病毒的RT-PCR快速檢測方法,并在福建省檢出藍莓休克病毒。
對于福建發展藍莓產業存在的問題,福建省農科院李韜研究員認為,福建盲目引種,多地都在籌備種植,但國內藍莓苗木公司繁多、藍莓品種混雜,品種來源與質量不能,因此需要加快篩選適合福建栽培的品種,確定相應的苗木公司。需要對福建全省發展藍莓產業進行科學區劃,確定適宜種植區域,凸顯福建藍莓早熟優勢,引導藍莓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