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想要種植好,肥料的施用很關鍵,接下來就由小編詳細的為您介紹下馬鈴薯施肥的方法,幫助大家更好的中韓自馬鈴薯。
馬鈴薯施肥的方法:
馬鈴薯耐低溫不耐高溫,在4℃時即可發芽,但土溫達30℃時停止生長,難以形成薯塊;生育進程和養分吸收速度較快;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為2.2∶1∶4.6;肥料總量需求較大,對營養元素需求全面,對缺素反應敏感。因此,施肥應以養分含量豐富的有機肥為主,以化肥為輔;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適當多施鉀肥。
科學配方施足基肥。據測定,每生產500公斤馬鈴薯,要從土壤中吸收氮1.75~3公斤,五氧化二磷0.9~1.5公斤,氧化鉀4~6公斤。馬鈴薯高產須堅持配方平衡施肥,基肥占需肥總量約70%。建議基肥畝施腐熟農家肥2500公斤,切忌施用未腐熟的雞鴨糞和豬糞,并配施尿素15~20公斤,磷肥25~40公斤,硫酸鉀20~25公斤,或施相應含量的復合肥。未積農家肥的農戶,可畝施含硫基的復合肥50~60公斤,再配施商品有機肥150~200公斤。種薯出苗后,應及早追肥,視發苗情況追2~3次。開花期可根外噴施0.2%的速樂硼溶液,后期再噴1%的硫酸鉀和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應對缺素防病害。馬鈴薯生產過程中,若施肥不當,會引發生理性病害。如氮素不足,會生育遲緩,葉色先褪淡后發灰,下部葉片枯萎,葉面積伸展受到抑制,薯塊小、產量低。而氮素過多,會植株徒長,莖基軟弱,易感病或倒伏。如磷素不足,植株瘦弱,葉片略卷曲,薯塊碳水化合物減少,易發生空心,薯塊有銹色斑點,難以煮熟。如鉀素不足,植株莖桿矮化呈叢生狀,有的彎曲,節間短,葉色先暗綠后呈銅色,有的葉緣焦枯,葉脈下陷,薯形變長成紡錘形,肉質灰黑。如缺硼素,薯塊退化,并有龜裂花紋。因此,要根據不同土質、肥力,提早補施缺少的元素,以預防病害發生。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介紹的馬鈴薯施肥的方法,希望小編總結的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種植馬鈴薯,取得一個好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