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段時間的很多調查顯示氮肥用得多會達到相反的效果,“在一些糧食高產地區,過量施用氮肥已是較為普遍的現象。”朱兆良介紹說,這些過量施用氮肥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以華北、華東為主。從省際帶狀分布來看,從山東、江蘇一直到廣東珠三角,“同時,中國內陸的糧食高產區也有這個問題,像河西走廊一帶,也是‘大水大肥’的做法。”
根據對單位耕地面積農田養分平衡量的計算,全國農田氮素平衡量可以劃分成五組。其中組包括上海、江蘇和福建,是中國東南部發達省份和城市,施肥量,氮素盈余量,達到每公頃266公斤;
第二組包括廣東、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和湖北,盈余量較高,在170公斤至266公斤之間。
盈余量小的一組包括黑龍江、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山西和廣西,低于64公斤。
農田氮素平衡是氮素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收入包括化肥、農作物的殘茬和有機肥使用、生物固氮等;支出包括收獲農作物時從農田中的帶走量。
根據該團隊的預測,2015年中國除江西、山西外的中部和東南部所有省份,均將進入潛在高風險區---因氮肥濫用而導致地下水硝酸鹽等過量,影響環境。與2000年相比,風險增高的省份增加了7個。
在2009年的另一份報告中,朱兆良與同事通過對河北、河南、山東等高產地區的121塊農田的研究發現:小麥的氮肥實際用量是平均每公頃325公斤,但試驗顯示用量是128公斤;玉米的實際用量平均是263公斤,用量是158公斤。
朱兆良對我國農業氮素平衡的估算結果表明,反映氮素農業效益的收獲物氮量占總收入氮量的比例,已從1979年的57%下降為1998年的43%,20年間下降了1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