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土壤特性,施用具有堿性的土壤,可施用酸性或是生理酸性的氮肥,筆錄硫酸銨、氯化銨等,它們除了能夠中和土壤中的堿性之后,還可以形成極易被農作物吸收的銨態氮;而對于酸性土壤上,可以選擇施用堿性或是生理堿性的氮肥,比如尿素、硝酸鈣、硝酸銨鈣或石灰氮等。它們一方面能夠使土壤中的酸性降低,另一方面在酸性情況下形成極易被農作物吸收的硝態氮。在鹽堿土壤中不適宜施用含有氯化銨,以避免提高鹽分,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造成影響。肥沃的土壤需要施用少量的氮量,保肥能力比較強的土壤施肥次數可以少一些;反之,施氮量應該適當的提高,并且需要分次施用。
依據農作物種類以及生長情況施用各種農作物對氮元素的需求是不相同的,比如甘蔗、葉菜類蔬菜等農作物需求的氮素比較多,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需求的氮素較中等,而豆科類的農作物有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氮元素,因而需氮素比較少。不相同農作物對氮肥的品種的反應也不相同,比如水稻施用銨態氮肥,尤其是以氯化銨、碳銨和尿素效果比較好。馬鈴薯施用硫酸銨效果比較好。忌氯元素的農作物比如煙草、淀粉類作物、葡萄等應該盡少施用或是不施用氯化銨。大多數的蔬菜施用硝態氮肥效果比較好。農作物不同生育期施氮肥的效果也是不相同。在農作物需肥的關鍵時期,例如在營養臨界期或是效率期進行施肥,增加產量的效果較顯著。例如玉米在抽穗開花前后需要營養元素達到多,偏重施用穗肥能夠獲得顯提高產量。因此按照農作物對營養元素的要求,掌握適宜的施肥時期以及數量,是高效施用氮肥的關鍵。
與一定量的磷鉀肥配合施用在缺少有效磷以及有效鉀元素的土壤上,單施氮肥效益比較差,增加施用氮肥還有可能減少產量。由于在缺乏磷、鉀元素的條件下,蛋白質以及很多重要含氮素的化合物都很難形成,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很大的影響。氮肥和適宜量的磷鉀肥配合施用,增產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