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酰胺態氮肥典型代表的尿素,它的性質特征和銨態氮肥及硝態氮肥不同,它們的不同是在于尿素為分子態的氮肥,農作物不可以大量的吸收利用,但是在施入土壤之后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豚酶促進下,轉變成為碳酸銨,它是屬于銨態氮肥,農作物能夠大量吸收利用。因此,與銨態氮肥不同,尿素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尿素轉化的速度關鍵是取決于脲酶的數量及活性,而脲酶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
一、土壤酸堿度:
在中性土壤中,尿素的轉化速率顯著的要高于酸性及堿性土壤。中性環境更適宜土壤微生物活動的要求。
二、土壤肥沃性:
因為肥沃土壤中含有的脈酶量要比貧瘠土壤高,所以肥沃土壤中尿素的轉化速率比較快。
三、土壤溫度:
土壤溫度對尿素轉化速度的影響比較顯著。根據相關資料,當土壤溫度在10攝氏度時,尿素全部轉化需要7到10天;在土溫為20攝氏度時,需要4~5天;若是土壤溫度達到30攝氏度時,只需要2天就可以全部轉化。
四、土壤水分:
土壤含有水分比較多的輪壤上豚酶水解效果比較強烈。根據研究,在氣溫在25攝氏度到30攝氏度之間時,施用尿素在1天后就能夠出現氨化高峰,有二十八的尿素轉化成銨態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