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作物的種植中土壤病蟲害是的危害,接下來就由小編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下如何阻擊土壤病蟲害。
多屏障狙擊土壤病蟲害的方法:
土壤病蟲害問題突出
隨著集約化種植的發展,倒茬輪作越來越困難。連年種植,造成土傳病原菌和蟲卵累積,土傳病蟲害發生十分嚴重,這已成為當前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
國際土壤消毒專家、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曹坳程研究員說:“人參、田七等經濟作物連作是制約優質原料生產的障礙。同一塊土地,茬種植三七長勢喜人,第二茬可能連投資成本都難以收回。”
據介紹,種過三七的土地通常要經過約20年才可重新輪作。老參地栽參一般3年后的存苗率在25%以下,75%以上的參苗皆因參根腐爛“失蹤”,而剩余的參根布滿病疤,周皮變紅,須根脫落,燒須嚴重。
“不僅三七、人參等中草藥存在連作障礙,在瓜類作物、果樹、煙草等經濟作物和大田作物上,也表現出土傳病蟲害的問題。”曹坳程說。
土傳病害具有范圍廣、危害大、種類多、治理難的特點。僅在瓜類、茄果類、豆類等蔬菜上發現的土傳病蟲害就有100多種,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細菌、放線菌、線蟲及地下害蟲等多種類型。
中國土傳病蟲害一般減產20%~40%,嚴重的減產超過60%甚至絕收。為了控制減產,農民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土壤狀態隨之惡化。“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技術,農民常用化學農藥灌根防治土壤病蟲害,不僅污染土壤,且極易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和地下水污染。2012年濰坊‘毒生姜’及2014年青島‘毒韭菜’等事件,就是農民使用違禁農藥涕滅威灌根造成的。雖然這只是極端個例,但在全國8000萬畝蔬菜大棚中,有3000萬畝受到蟲災危害,85%遭受土傳病害危害。土壤病蟲害防治已經成為農戶,尤其是種植大戶不可忽視的問題。”
種子處理成防治步
引種、調種是土壤病蟲害大范圍傳播擴散的主要原因之一。棉花枯萎病、黃萎病現已成為中國棉花主要土傳病害,兩種病害來源是從國外調種引進的。種子健康,是防治土壤病蟲害的步。
專家介紹,目前中國農業用種量在150億公斤左右,使用種衣劑的各類作物種植面積不足50%。從來看,種衣劑處于快速增長期。2012年種衣劑銷售額達22.87億美元,目前仍以超過10%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
在中國,使用種衣劑多的作物是玉米、小麥。據統計,目前國內市場40%以上的種衣劑登記作物為玉米,約27%為小麥,約17%為棉花,用于水稻的僅占11%左右。
中國農業大學劉西莉教授表示,種子處理技術在真菌、卵菌等土壤病害防治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細菌、病毒等病害目前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很難殺滅,對這些病害的防控要在種子傳播過程中進行。
經過多年發展,種子處理技術在土壤病蟲害防治應用中表現不俗。河南中州種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有多年種衣劑生產經驗,公司經理趙小群介紹,近些年小麥全蝕病等土傳病害多發,使用0.8%腈菌唑·戊唑醇懸浮種衣劑,能在防治小麥全蝕病的同時解決紋枯病和白粉病問題,使用時加入克百威,還可防治地下害蟲。
水稻種衣劑逐漸受到重視,防治對象主要為惡苗病和立枯病,用于防治蟲害的登記較少,這將是種衣劑市場的機遇。另外,種植結構調整引起土壤病蟲害種類和嚴重程度發生大的變化。馬鈴薯主糧化,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難度增加。玉米面積緊縮、大豆面積增加,大豆疫病的防范也要加強。上述種衣劑的推廣都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肥水藥管理有新思路
對于危害性較大的病蟲害,僅僅進行種子處理不夠,要根據氣候、作物品種等制定綜合性的病蟲害管理方案。
以辣椒疫病為例,其病原為辣椒疫霉,隨土壤、種子傳播,在高濕度情況下易發生。國外種植辣椒前往往要清園消除病殘體,采取高起壟模式降低田間濕度,并通過行間覆膜避免雨水飛濺的二次侵染。
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現蕾期、開花初期以及雨季來臨之前容易發病,需要提前保護性用藥,并在雨前和雨季進行莖葉噴霧。據劉西莉介紹,目前市面上的甲霜靈、烯酰嗎啉、氟嗎啉、霜脲氰、銀法利、瑞凡等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有較好防效。
在以化學防治為中心的解決方案中,要充分考慮藥劑的特性。比如,在保鮮處理和種薯處理時,往往希望同時殺滅多種病蟲害,因此應該使用廣譜藥劑。而在發病后進行防治時,應使用內吸性較強的藥劑,如雙炔酰菌胺等。
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為土壤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藥肥一體化技術,讓土壤處于持續的保護中。目前常用的土壤澆灌、溝施、穴施等用法,用藥量大、用藥時間短,只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隨著滴灌技術的發展,苗子根系延伸的地方,都會有藥、肥覆蓋,用藥量減少,并能起到長效保護作用。據介紹,以色列南部常年種植番茄,但土傳病蟲害卻控制得很好,正是通過滴灌幼苗處于保護中。
處理灌溉用水,也可以有效減少土壤病蟲害數量。曹坳程介紹,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利用粗沙子、細沙子、沸石對農田灌溉用水再處理,可有效減輕病蟲害和病原菌,預防土壤病蟲害。不僅如此,經過處理再利用后,肥水管理費用減少了三分之二。
無土栽培也是防治土壤病蟲害的方法之一。據介紹,過去的無土栽培往往用珍珠巖、蛭石等材料,近些年材料有了突破,采用玻璃珠等材料更潔凈,且可重復利用。將玻璃珠放入水肥溶液后,珠子會吸收肥料,蔬菜種完后,可將玻璃珠清洗重復利用。曹坳程認為,土地越來越少,未來無土栽培將會是趨勢。在美國夏威夷,用無土栽培的方法防治姜瘟病。韭菜容易長韭菜蛆,也可以通過無土栽培來解決。但該技術要求較高,在北京等地有示范園,還未大范圍普及。
消毒可化解土壤頑疾
在常年發病、連茬病害嚴重的地塊,化學防治和農事栽培已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土壤消毒成為的拯救者。曹坳程說,土壤消毒具有高效、穩定殺滅真菌、細菌及地下害蟲的效果,是克服重茬的較好方法。
在化學消毒方法中,以溴甲烷為代表的熏蒸劑曾被廣泛使用,但由于溴甲烷面臨禁用,替代藥劑如氯化苦、辣根素、棉隆等逐漸占領了市場。“目前國外草莓種植,主流的土壤消毒方法為以氯化苦為主的化學消毒”。國內的氯化苦生產廠家--大連綠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立介紹,氯化苦土壤消毒的適宜土壤深度15~25厘米,適宜溫度15~25℃。春冬季施藥,土壤溫度至少在12℃以上,避免在極端氣溫(低于10℃或高于30℃)下操作。
除了化學消毒技術,一些新型方法處在研究、試驗、推廣階段。
太陽能生物熏蒸技術是一項突破性技術。將植物殘體及雞糞、牛糞混合打到地里旋耕,夏天可以產生硫化物、醛類、胺類氣體,起到熏蒸效果,還能增強土壤肥力。西班牙、意大利等正在推廣這項技術。
厭氧消毒技術在日本、美國使用較多。在土壤中施入酒精,用密閉性好的特殊塑料布覆蓋,保持封閉、厭氧環境殺菌。
蒸汽消毒是利用溫度變化殺死病蟲害。50℃持續30分鐘,可將線蟲殺死;60℃持續30分鐘,真菌基本殺死;70℃持續30分鐘,細菌、雜草也被殺死。
一些生物制劑也被用于防治土壤病蟲害,如哈茨木霉、熒光假單胞菌等。
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專業化的土壤消毒服務公司或者組織,而中國目前從事這一產業的企業不多。曹坳程認為,專業化的土壤消毒服務,農藥由有資質的人員使用,了使用的效果和性。
據介紹,在美國用量前20位的農藥中,毒性較低的天然物質占10個,熏蒸劑占6個,除草劑4個。而中國用量前20位的農藥中,殺蟲劑10個,殺菌劑5個,除草劑5個。中國保護地面積超過380萬公頃,土壤消毒面積不到1%。專業化的土壤消毒產品、服務發展任重道遠,商機無限。
線蟲防治需多管齊下
隨著“毒生姜”等事件的曝光,線蟲病害走進公眾視野。毫無疑問,線蟲目前是土壤病蟲害防治中的難題。
線蟲防治領域專家、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彭德良教授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線蟲病害使中國各種作物年均產量損失10%~15%,金額高達700億元。蔬菜根結線蟲年損失超過500億元,受害嚴重的保護地絕收或毀棚;小麥孢囊線蟲危害面積超6000萬畝,減產約500萬噸,經濟損失100億元;馬鈴薯腐爛莖線蟲已成為北方馬鈴薯、甘薯的毀滅性病害,威脅馬鈴薯產業。
存活能力強、耐低溫也耐高溫、寄主廣泛,線蟲病害的特點決定了防治非常困難,預防尤為重要。線蟲喜歡偏堿性、透氣性好、透水的土壤,鹽堿地線蟲危害嚴重。
線蟲的傳播途徑很多,種子、土壤、農機具、水等都可以傳播。目前跨區聯合收割機作業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病蟲害的擴散。彭德良建議,在進行跨區引種或作業前,應進行消毒處理。
根結線蟲是目前生產中常見的線蟲病害,是糧食、蔬菜等經濟作物的重大病原物之一。姜瘟病是根結線蟲和細菌等的復合侵染,在香蕉、胡椒上也常見根結線蟲侵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