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味道鮮美可口,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在油菜種植過程中,白銹病的出現嚴重危害了油菜的正常生長,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油菜白銹病的防治技巧,供大家參考使用。
癥狀我國西南、江蘇、浙江、上海油菜區發生嚴重。葉、莖、角果均可受害。葉片染病在葉面上可見淺綠色小點,后漸變黃呈圓形病斑,葉背面病斑處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花梗染病頂部腫大彎曲,呈“龍頭”狀,花瓣肥厚變綠,不能結實。莖、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且多呈長條形或短條狀。系統侵染時產生龍頭拐癥狀,不同于油菜霜霉病。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見霜霉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銹菌孢子囊堆里可見到霜霉菌,這是在競爭營養。
病原Albugocandida(Pers.)Kuntze稱白銹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該菌菌絲無分隔,蔓延于寄主細胞間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狀,其頂端著生鏈狀孢子囊。孢子囊卵圓形至球形,無色,萌發時產生5-18個具雙鞭毛的游動孢子。病菌大小15-27×13-25(μm)。卵孢子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狀突起。孢子囊萌發***適溫10℃左右,不超過25℃,侵入寄主***適溫度為18℃。該菌除侵染油菜外,還侵染白菜、蘿卜、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夏,據試驗每克油菜種子中有卵孢子6-41個,多者高達1500個,把卵孢混入油菜種子中播種,發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統侵染,產生龍頭拐癥狀。越夏的卵孢子萌發產出孢子囊,釋放出游動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進行再侵染。冬季則以菌絲和孢子囊堆在病葉上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升高,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遇有水濕條件產生游動孢子或直接萌發侵染油菜葉、花梗、花及角果進行再侵染,油菜成熟時又產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種子中越夏。白銹菌產生孢子囊適溫8-10℃,萌發適溫7-13℃,低于0℃或高于25℃一般不萌發,濕度要求95%-100%。潛育期約12天,一般19-22天。病斑顯癥至散出孢子囊約5天。氣溫10℃時孢子囊需經7天破裂,18-20℃只需5天。生產上氣溫18-20℃,連續降雨2-3天孢子囊破裂達到高峰。云南在4-6片真葉的10月中旬-11月下旬及抽薹至盛花期出現2個高峰期。上海2-4月降雨量大雨日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1)選用抗白銹病的油菜品種如國慶25、東輻1號、小塔、加拿大1號、蓉油3號、江鹽1號、加拿大3號、花葉油菜、云油31號、寧油1號、新油9號、亞油1號、茨油1號等。(2)其它防治方示參見油菜霜霉病。甲霜靈系列殺菌劑對白銹病有較好防治效果。此外還可選用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可兼治油菜白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