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頂腐病,是一種由亞粘團鐮抱霉(或其他相關真菌)引起的玉米病害。這種病害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從玉米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生,尤以成株期發病較多。玉米頂腐病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玉米主產區尤為常見,局部地區發生嚴重,對玉米產量造成顯著影響。
玉米頂腐病的發生原因
- 真菌感染:玉米頂腐病主要由亞粘團鐮抱霉等真菌引起。這些真菌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易于生長和傳播,導致玉米植株感染。
- 土壤條件:土壤過于酸性或堿性,以及土壤中氮、磷等元素含量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從而增加玉米頂腐病的發生風險。
- 氣候因素: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是玉米頂腐病的主要發生因素。此外,干旱和寒冷等極端天氣也會對玉米植株造成損害,增加感染真菌的風險。
- 種植管理不當:如密植、過度施肥、缺水、缺乏適當的輪作等都會增加玉米頂腐病發生的可能性。
玉米頂腐病的預防措施
- 選用抗病品種:在生產上,應淘汰感病的品種,選用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這是預防玉米頂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 加強田間管理:
- 及時排水中耕,增強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 對于玉米心葉已扭曲腐爛的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葉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
- 及時追肥,特別是在玉米生育進程進入大喇叭口期時,要迅速對玉米進行追肥,補充氮磷鉀肥和硫酸鋅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
- 做好葉面噴施硫酸鋅肥和生長調節劑,促苗早發,補充養分。
- 化學防治:
- 藥劑拌種。在播種前,可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進行拌種,以減少種子帶菌的可能性。
- 噴霧防治。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如發現玉米頂腐病的發生,應及時使用相應的殺菌劑進行噴霧防治,控制病害的擴散。
玉米頂腐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真菌感染、土壤條件、氣候因素以及種植管理不當等。為了有效防治該病害,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如選用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化學防治等。同時,在種植過程中加強管理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病害,以確保玉米產量和質量的穩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