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玉米品種,都有其適宜的播種密度,而適宜的播種密度,又受水肥供應、氣候特點、播種時期等影響。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很多種植戶所有品種采用一種種植密度,嚴重影響玉米增產增收。
玉米種植密度
圖片
一、常見誤區
常見的誤區有種植越密越高產、所有品種采用一種種植密度、盲目跟風其他農戶的種植密度等。
二、合理密植意義
合理密植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從而生長健壯,增強抗倒性,是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基礎。在生產上種植密度太稀,單株生長良好,易形成大穗,穗粒數多,但畝穗數少,群體產量上不去。當群體度過大時,會造成田間蔭蔽,通風透光不良,個體發育受到抑制,造成細弱,空稈率增高,果穗變小,粒數減少,粒重減輕,群體產量也會降低。因此,在玉米生產上必須按品種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的高低,協調好畝株數、穗粒數和粒重的關系,進行合理密植。
三、合理密植原則
玉米適宜的種植密度受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管理水平、生產目的等影響。
1.根據品種特性確定種植密度
植株高大,葉片數多且平展,群體透光性差的平展型品種,種植密度宜稀。植株較矮,葉片上沖,株型緊湊,群體通風透光好的緊湊型品種,適宜密植。不同株型品種的合理密植范圍如下。
(1)平展型品種一般應控制在每畝3000~3800株。
(2)半緊湊型品種一般為每畝3500~4000株。
(3)緊湊型品種一般為每畝4000~5500株。
種植經驗:生育期長的品種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種宜密;平展型品種宜稀、緊湊型品種宜密,高稈品種宜稀、矮稈品種宜密;莖稈松軟品種宜稀、莖稈堅硬品種宜密,大穗型品種宜稀、小穗型品種宜密。
2.根據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確定種植密度
土壤肥沃、施肥量多時,可適當密植;土壤肥力較低、施肥量少、種植過密會導致植株營養不良,空稈率高,植株早衰,結實性差,產量降低。因此,應掌握“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則。
3.根據灌溉條件確定種植密度
玉米是需水較多的作物,密度增大后,需水量增多。灌溉條件好的地區,可適當密植;干旱和灌溉條件差的地區,種植密度宜稀。因此,應掌握“旱地宜稀,水澆地宜密”的原則。
4.根據當地氣候和土質條件確定種植密度
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的地區,種植密度宜大;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的地區,種植密度宜小。玉米根系發達,消耗氧氣較多,透水透氣性較好的沙壤土比黏土種植的密度稍大一點,每畝種植株數可增加300~5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