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的產量取決于假莖的長度和粗度。而假莖的生長又受發葉速度、葉數多少、葉面積大小影響。其內因受制于品種特性和先期抽薹,其外因受溫度、水分、光照、土壤營養的綜合影響。
一般葉數較多,假莖越高越粗;葉身生長越壯,葉鞘越肥厚,假莖越粗大。大蔥屬于兩年生耐寒性蔬菜,整個生育期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個時期。從首片真葉出現到越冬為幼苗期,歷時40—50天。此期氣溫偏低,生長量較少,管理上以防止幼苗徒長、順利越冬為主,故需肥量很少。
從立春返青到定植為幼苗生長旺期,長達80—100天,此期為培養壯苗的關鍵時期,應及時追施“提苗肥”,以氮肥為主。白露前后是大蔥適宜生長季節,進入蔥白形成盛期,假莖迅速伸長和增粗,此期是肥水管理的又一關鍵時期。
由于大蔥喜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根據各生育期的需肥霍規律進行追肥。基肥以有機肥料為主,要求氮、磷、鉀齊全,應特別注意硫肥的施用。追肥以氮肥為主,以“前輕后重,攻中補后”為原則“。每生產1000千克大蔥產品約吸收氮3.4千克、磷1.8千克、鉀6.0千克,三者比例為1.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