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過,全省小麥從南到北將陸續進入返青、起身、拔節的植株生長旺盛期、肥水需求高峰期和產量形成關鍵期,也是通過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培育健壯個體、構建合理群體、實現單產提升的重要時期。為抓好春季麥田管理,把牢夏糧生產主動權,省廳組織專家制定了2025年全省春季麥田管理技術指導意見,請各地結合實際抓好落實。
一、準確分析生產形勢
今年我省小麥播種面積繼續保持在8500萬畝以上,麥播期間土壤底墑充足,播期總體較常年推遲5天左右,整地播種基礎和出苗質量是近年較好的一年,加之冬前管理抓得早、抓得實,越冬期一、二類苗占比87%,好于常年同期,為小麥越冬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于麥播以來氣溫持續偏高,部分搶墑早播、播量偏大麥田出現旺長和假旺長,若突遭劇烈強降溫天氣,發生春季凍害風險很大。同時,由于去年11月份以來兩個月無有效降雨,氣象干旱發展迅速,導致多地麥田表墑不足,部分麥田表墑和底墑較差,盡管1月23-27日、1月30-2月2日出現兩次大范圍雨雪天氣,有效緩解了小麥旱情,但降水分布不均,加之春季氣溫回升快、有風日數多,土壤失墑快,局地發生冬春連旱的風險較大。同時,冬季兩次雨雪過后,墑情適宜地區紋枯病、莖基腐病等根莖病害可能加重,鄰省已發現條銹病發病中心,傳入我省風險較高,加之赤霉病田間菌源量大,后期條銹病、赤霉病可能局部偏重發生。駐馬店、南陽、信陽等地部分田塊多花黑麥草密度較高,春季防控難度大。
針對當前小麥生產形勢,今年春季田間管理要以控旺長、防干旱、防凍害、防病蟲草為重點,立足一個“早”字,突出一個“防”字,落實一個“細”字,分區域精準把控、分類型精準施策、分階段壓茬跟進,控旺苗過多分蘗,促弱苗早發增蘗,穩壯苗生長保蘗,構建合理群體結構,搭好小麥豐產架子。
二、落實落細關鍵技術
(一)開展早春鎮壓。麥田早春鎮壓可彌封裂縫,沉實土壤,減少水分蒸發,促進根土密接,增溫保墑,控上促下,保麥苗穩健生長,是早春麥田管理控旺防倒、防旱防凍、壯株增產的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措施。對于已經旺長或有旺長趨勢的壯苗麥田,在返青至起身期連續進行2-3次鎮壓,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根系下扎,實現控旺穩壯。對于耕種粗放、坷垃較多、秸稈還田質量差導致土壤不實且冬前未進行鎮壓的麥田,在早春土壤化凍后及時鎮壓,可避免冷空氣侵入分蘗節附近麥苗。對于沒有灌溉條件的丘陵旱地麥田,在土壤化凍后及時鎮壓,促使土壤下層水分向上移動,起到提墑保墑、抗旱防凍的作用。早春麥田鎮壓要做到“三不壓兩注意”,即土壤過濕和鹽堿澇洼地不壓,有霜凍麥田不壓,已經拔節麥田不壓,注意掌握鎮壓力度,注意機械行走速度,確保鎮壓質量和效果。
(二)因墑科學澆灌。各地要密切關注降水情況和墑情變化,因苗因墑科學開展節水灌溉,確保春季小麥生長水分需求。對墑情較差且有可能影響小麥正常返青的麥田,土壤解凍后及時補灌,抗旱保苗,澆水后及時劃鋤,提高地溫,破除板結,保墑防凍。對已經旺長或有旺長趨勢的壯苗麥田,若底墑適宜可將澆水時間推遲至拔節期。早春澆水應選擇日均溫度5℃以上晴好天氣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進行小水細澆,防止大水漫灌。對無水澆條件的丘陵旱地麥田,將鎮壓提墑保墑作為重點措施,增強植株抗逆能力。小麥拔節孕穗期對水分需求量大且反映極為敏感,當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5%時宜采用滴灌、微噴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措施,每次畝灌水量不超過40立方米,抗旱防凍,促進穗花發育。
(三)因苗分類施策。對已經或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返青至起身期采取鎮壓或深鋤斷根等方法,抑制分蘗過多滋生,控制繼續旺長;也可在起身期葉面噴施植物生長抑制劑,控制基部節間伸長,預防后期倒伏,肥水管理可推遲到拔節中后期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8公斤~10公斤。對群體偏小、長勢較差的弱苗麥田,開春后及早進行中耕劃鋤,提溫保墑、促苗早發,避免澆水過早導致地溫降低而延遲返青,春季追肥可分兩次進行,次在返青期結合澆水畝追施8公斤~10公斤尿素和適量磷酸二銨,以鞏固冬前分蘗,促進春季分蘗生長;第二次結合澆拔節水畝追施尿素5公斤~8公斤,以提高成穗率,促進小花發育。對于群體適宜且生長基本正常的二類麥田,可在起身后期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促進穗花發育,培育壯稈大穗;對于一類麥田,肥水管理可推遲至拔節期進行,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8公斤~12公斤,以保苗穩健生長,穩穗增粒增重。對種植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的麥田,可在拔節期結合澆水畝追施10公斤左右尿素,促穗大粒多、提質增效。對無澆水條件的旱地麥田,可在返青后至起身期趁墑或趁雨雪畝追施10公斤左右尿素,并配施適量磷酸二銨,促分蘗早發快長。對豫南稻茬麥區和其它地勢低洼麥田,早春及時清溝理墑、疏通田內外溝系,確保排水暢通,雨止田干、溝無積水,以利排水降漬防旱。對冬季發生凍害麥田,可在土壤解凍后及時畝追施尿素8公斤~10公斤,缺磷地塊畝追施氮磷復合肥15公斤左右,并在拔節期再根據苗情酌情追施適量氮肥或氮磷復合肥。
(四)適時化學除草。對冬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或化除效果差的麥田,應在小麥拔節前,日平均氣溫穩定在6℃以上,選擇無雨天氣,于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進行化學除草。駐馬店、南陽、信陽、周口、平頂山等地多花黑麥草發生嚴重麥田,視田間草情選用唑啉草酯、唑啉草酯·甲基二磺隆等進行防除。以野燕麥、硬草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炔草酯、唑啉·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等藥劑防除;以節節麥、蠟燭草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等藥劑防除;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環吡·異丙隆、啶磺草胺、唑啉草酯等藥劑防除;以雀麥為主的麥田,可選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等藥劑防除;以播娘蒿、薺菜、婆婆納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滅草松、雙氟·氯氟吡、雙氟·唑草酮等藥劑進行防除。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生的麥田,可根據草相選擇合適藥劑混配使用。墑情較差的麥田,應在澆水后進行化除。
(五)嚴控重大病蟲。加強病蟲草害監測預報,科學制定防治預案,指導農民科學、、足量用藥,群防群治和統防統治相結合。返青至起身期重點普查條銹病,早控紋枯病、莖基腐病,挑治麥蚜、麥蜘蛛等。對小麥條銹病,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預防措施,及時控制發病中心,延緩病害擴展蔓延;對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等根莖病害早噴藥早防控;對麥蚜、麥蜘蛛密度較大田塊,及時防治壓低蟲源基數。抽穗揚花期重點預防小麥赤霉病,南部常發區要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不動搖,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進行全面噴藥預防,用足藥液量。次防治結束后5~7天再防治1次。其它麥區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松,抽穗揚花期如遇連陰雨、結露或霧霾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要提前組織施藥預防,降低病害流行風險。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確保防治效果。
(六)狠抓抗災減損。我省春季氣溫回升快、波動大,極易發生春季干旱、“倒春寒”和晚霜凍害,對小麥生產威脅較大。各地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結合,提前做好防控準備。密切關注天氣和土壤墑情變化,在預報寒流來臨前,對土壤暄松、透風跑墑且尚未拔節的麥田及時進行鎮壓,對墑情不足的麥田提前灌水,尤其要適時澆好拔節水,以改善土壤墑情、調節土溫和近地層小氣候,減小地面溫度變幅,預防春季凍害發生危害。每次寒潮過后2天~3天應及時檢查幼穗受凍情況,一旦發生凍害,要及時采用灌水追肥、葉面噴肥等措施進行補救。若發現莖蘗幼穗凍死率10%~30%麥田,可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凍死率30%~50%麥田畝施尿素7公斤~10公斤,促其盡快恢復生長,限度減輕春季凍害造成的減產損失。
三、強化技術指導服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上來,把春季麥田管理作為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抓實抓細各項措施,加強加密部門協作,凝心聚力抓好春季麥田管理,全力以赴夯實夏糧豐產基礎。
(二)深入服務。18個小麥專家指導組會同各地農技人員,深入生產、深入田間地頭,采取專家講座、技術培訓、發放明白紙等方式,面對面、手把手為農民群眾提供、精準化的技術指導服務,幫助農民群眾及時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與困難。
(三)加大宣傳引導。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利用網絡直播、微信等手段,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宣傳培訓肥水管理、化學除草、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措施,引導群眾科學開展春季田間管理,有效應對各種風險隱患。
(四)開展示范帶動。繼續實施小麥單產提升行動,大力推行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集成融合,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示范作用,指導其率先落實關鍵技術措施。發揮好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積極幫助小農戶落實增產技術措施,促進大面積單產提升。
文章來源:河南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