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又多了一個新名詞,“土壤病”,“土壤病”到底是什么病?
都有什么危害?“土壤病”該怎么防治,下面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土壤病”的知識。
“土壤病”到底是什么病?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土壤是一個活的有生命的機體,它具有物質代謝、能量轉化和信息傳導功能,一旦土壤理化生物性質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土壤健康狀況和植物正常生長。其次,我們還必須弄清“土壤病”和土傳病害這兩個概念。“土壤病”是由于土壤自身不健康引起農作物不能正常生長;而“土傳病害”則是因為各種病源菌在土壤中生存或寄生并通過土壤傳播給農作物所發生的病害。
“土壤病”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如何判斷?要判斷土壤有沒有病,首先要看生長在土壤上的農作物有沒有病狀,如果作物因非侵染性病害而不能正常生長,那就證明土壤本身有問題,屬于不健康土壤引起的病害。換言之,凡是由于土壤不健康而影響或引起農作物發生的病害,就是“土壤病”。
“土壤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長期不深耕造成土壤耕作層變淺,耕層土壤板結嚴重;二是盲目大量使用化肥引起肥害及土壤營養比例失調;三是掠奪式營養管理導致土壤嚴重缺乏中微量營養元素;四是以化肥、農藥及重金屬為主要污染源的土壤污染;五是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次生鹽堿化;六是長期不施有機肥導致土壤有機質缺乏,盲目管理造成的設施農業土壤綜合癥等。
“土壤病”危害。比如,農作物抗逆性減弱,根系不發達以至腐爛死亡,植株矮小或不能正常生長,常發生小葉、黃葉、早期落葉、花而不實和落花落果,果實畸形或失去了果品原有的良好風味,甚至出現不食品等等。
以下是幾點“土壤病”防控意見:
改變不良的耕作習慣。改“以旋代耕”為深耕、深松,使土壤耕作層保持在20厘米以上,以解決耕作層淺的問題,從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按照作物需肥規律合理調整化肥用量。糾正盲目、大量使用化肥的錯誤,防止營養比例失調、土壤酸化、次生鹽堿化和土壤污染等問題。
合理使用農藥和除草劑。嚴格控制、高殘留農藥進入田間,以避免污染土壤和食品。
增施有機肥料,大力提倡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同時,解決土壤板結的問題。
使用土壤調理劑解決“土壤病”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增施土壤調理劑,能起到補充中微量元素、降解土壤中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調節土壤酸堿度、構造土壤團粒結構、凈化土壤環境等多種作用,因而鼓勵使用土壤調理劑解決“土壤病”。
“土壤病”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但是“土壤病”不是一個小問題,能大大影響種植的效果,所以“土壤病”的問題不容忽視。
其他參考答案:
土壤病害是指由土壤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屬根病范疇。侵染病原包括、、放線菌、線蟲等。其中為主,分為非專性寄生與專性寄生兩類。非專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如腐霉菌引起苗腐和猝倒病、絲核菌引起苗立枯病。專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 土傳病害
原,典型的象尖孢鐮、黃萎輪枝孢等引起的萎蔫、枯死。根病的嚴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濃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圍系統病原物的活動就成為保護根系并進行土傳病害防治的基礎。但必須重視和考慮土壤理化因素對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制約作用。
在溫室中發生為普遍、危害為嚴重的瓜類灰霉病、疫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菌核病、蔓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多種性病害等;茄果類的灰霉病、菌核病、黃萎病、根腐病、枯萎病、綿腐病、綿疫病、褐紋病、性潰瘍病、青枯病、髓部壞死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黃瓜枯萎病、豆類灰霉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菌核病、性疫病等。
發生的原因
1、連作
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主要原因由于連續種植一類作物,使相應的某些病菌得以連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形成病土,年年發病。如茄科蔬菜連作,疫病、枯萎病等發生嚴重;西瓜連作,枯萎病發生嚴重;姜連作,可導致嚴重的姜瘟;草莓連作2年以上則死苗30%~50%。
施肥不當
2、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自1993年我國棉花黃萎病大爆發以來,幾乎連年大發生,與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機物質大量減少有關。
3、線蟲侵害
土壤線蟲與病害有密切關系。土壤線蟲可造成植物根系的傷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線蟲與病害同時發生,如棉花枯萎病與土壤線蟲密不可分,在美國棉花枯萎病稱為枯萎—線蟲復合病害。
回答者:小楊 2014/7/15 9: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