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毒病
發布時間:2015/1/28 9:59:51 瀏覽次數:21799次
水稻不同品種對各種病毒及其介體的抗性有明顯差異,但現有主要栽培品種一般多不抗病。水稻苗期至分蘗期比較感病,拔節后抗性日增。稻田前作種植感病寄主作物,田間雜草叢生,單、雙季混栽,早、中、晚熟品種插植,早播早稻,單本稀植,都會給傳毒昆蟲和毒源的積累造成有利的稻田生態條件,從而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冬春溫暖,水稻生長前期高溫干燥,有利于越冬代和稻苗生長期間傳毒介體的生存和活動,促進病毒的傳播和蔓延。
發病條件
流行預測水稻病毒病的流行取決于:①各種病毒的有效毒源;②相應介體種群的數量、活力及其傳毒效能;③水稻品種對病毒及其介體的抗性;④介體遷移傳毒高峰與感病稻株易感病生育期的吻合程度;⑤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環境因子。多數水稻病毒病在同一地區一般很少連續數年嚴重為害,年際間的流行具有明顯的間隙性。針對各種水稻病毒病的流行特點,從多年來(至少10年以上)病害流行相關因子的調查研究中,篩選流行的關鍵因子,運用相應函數關系,可組建一種或數種病毒病的流行預測式。在雙季稻區,一般都以晚稻發病比較嚴重,因此,預測重點應放在雙季晚稻上。
病害控制
針對各地病毒病發病和流行特點,因時因地采取合適的措施。主要有:①改進耕作制度。如水稻黑條矮縮病,于60年代初在江蘇、浙江、上海流行。通過小麥改種大麥以及小麥一稻兩熟制改為大麥一稻一稻三熟制,有效地控制了該病的流行。②選用抗病品種。如水稻東格魯病,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福建省南部一些地區流行,通過以改換抗病品種(如IR30、汕優30、赤塊矮、包胎矮等)為主的綜合措施,得到有效的控制。③調整播種插秧時期,使易感病的苗期避開介體昆蟲遷飛高峰。④根據短期測報,結合稻田生態(天敵)、品種和苗情,以及田間管理,做好治蟲防病工作。
防治技術
1、防治策略:采取“切斷毒源,治蟲控病”的防治策略,控制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的危害,同時兼治大螟、二化螟,為奪取水稻豐收打基礎。
2、用藥時間:移(機)栽后3-5天用藥;直播稻隨現青隨用藥,隔5-7天用第二次藥。
3、藥劑配方:
①每畝用25%吡異60克+30%噻唑靈60毫升+2%氨基寡糖素30ml或50%氯溴異氰尿酸60克兌水20-30公斤均勻噴霧;
②每畝用45%稻·毒100毫升+2%氨基寡糖素30ml或50%氯溴異氰尿酸60克兌水20-30公斤均勻噴霧;
③每畝用25%吡蚜酮15克+30%噻唑靈60毫升+2%氨基寡糖素30ml或50%氯溴異氰尿酸60克兌水20-30公斤均勻噴霧。
三、注意事項
1、為提高防治效果,可加高科氟硅唑咪鮮胺20毫升,并注意性與持效性藥劑相結合,不同藥劑交替使用;
2、要統一時間全面用藥防治,并對路、渠、溝邊雜草同時用藥,確保防效;
3、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4、先溶解氯溴異氰尿酸于水中,再加入其它殺菌農藥。
水稻不同品種對各種病毒及其介體的抗性有明顯差異,但現有主要栽培品種一般多不抗病。水稻苗期至分蘗期比較感病,拔節后抗性日增。稻田前作種植感病寄主作物,田間雜草叢生,單、雙季混栽,早、中、晚熟品種插植,早播早稻,單本稀植,都會給傳毒昆蟲和毒源的積累造成有利的稻田生態條件,從而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1、防治策略:采取“切斷毒源,治蟲控病”的防治策略,控制條紋葉枯病、...【查看詳情】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