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河南省小麥由南至北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連日來的陰雨天氣給以條銹病和赤霉病為主的病蟲害防治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進入5月份,大部麥區氣溫升高明顯,華北、黃淮等地降水偏少。天氣條件有利于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赤霉病、條銹病的流行。

小麥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風險高,黃淮北部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流行,初次藥劑預防適期為小麥揚花初期,其中江淮、黃淮南部為4月中下旬,黃淮北部和華北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小麥常見病害防治技術:
1.赤霉病。長江中下游、江淮等常年流行區和黃淮常年發生區,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不動搖,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這一關鍵時期,及時噴施對路藥劑,減輕病害發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風險;對高感品種,如果天氣預報小麥揚花期有2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結露或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適當提早到齊穗期,首次防治后隔5-7天再噴藥1-2次,確保控制效果。
華北、西北等常年偶發區,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松,小麥抽穗揚花期一旦遇連陰雨或連續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立即組織施藥預防,降低病害流行風險。
2.條銹病。加強病情監測,實施分區防治。冬繁區要封鎖發病田塊,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減少菌源外傳,減輕晚熟冬麥及春麥區流行風險。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并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3.白粉病。當病葉率達到10%時進行噴藥防治,抽穗至揚花期可與赤霉病等病蟲害防治相結合。病害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要用足藥液量,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
4.紋枯病。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當病株率達10%左右時,進行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環唑、井岡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岡·蠟芽菌等。
5.莖基腐病、根腐病。重發地區實行輪作換茬或改種非寄主作物;采用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莖基腐病在返青拔節期,選用戊唑醇、丙硫菌唑對準莖基部噴施防治。揚花初期葉面噴施丙環唑、戊唑醇等防治根腐病。
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1.條銹病防控技術。在春季條銹病流行區,根據監測預報,在病害發生初期,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藥劑,使用高效植保機械集中連片進行統防統治,確保有效控制危害。
2.小麥赤霉病預防技術。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根據病害流行趨勢及時開展藥劑預防。在小麥揚花初期,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丙硫唑·戊唑醇等對路藥劑,應用高效植保機械開展統防統治,做到見花打藥,主動預防。一般發生區防治一次;嚴重發生區,堅持二次防治不動搖,控制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
3.穗期病蟲一噴多防技術。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葉銹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科學混用,綜合施藥,藥肥混噴,防病治蟲,防早衰防干熱風,一噴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