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是小麥在生長期間為常見的一種病害,其小麥赤霉病又稱之為爛麥頭、紅麥頭,是危害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赤霉病在世界各地較為普遍的一種病害,其在濕潤多雨的地區(qū)受害較為嚴重。小麥由幼苗到抽穗均會受到一系列病害的威脅,會引起小麥的苗枯、莖基病及穂病的出現(xiàn)。
據(jù)調查,小麥赤霉病在春季發(fā)生病害較多,春季氣溫在7℃以上時,土壤中含水量遠遠大于50%小麥形成子囊殼,而氣溫高于12℃所形成的子囊孢子。由于在降雨或者空氣潮濕的環(huán)境條件下,子囊孢子成熟后會隨之散落在花藥上,經(jīng)過花絲侵染小穗發(fā)病侵染。隨之,小麥逐漸成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fā)病極為較重;田間病殘體菌量的病害極為嚴重;尤其是在地勢低洼、排水系統(tǒng)不良、粘性土壤中,小麥田間的病害越發(fā)嚴重。
為了及時的控制小麥赤霉病防治,應及時的采取措施。在種植小麥前應選擇抗病性強、抗病性好的優(yōu)質品種,如:周麥9號一矮優(yōu)688系、新寶豐(7228)綿麥26號、皖麥27號等。各個地區(qū)應因地制宜結合土質進行選用。農業(yè)人員應將小麥的麥田進行合理的排灌,濕地要進行開溝排水。小麥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有效的減少菌源。適時合理的施用肥料,從而提高小麥的抗病力。
小麥赤霉病防治可以采用藥劑進行防治,在小麥始花期及時噴灑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0%多菌靈鹽酸鹽(防霉寶)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60%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同樣,也可采用激動彌霧機進行噴藥。另外,小麥在生長中后期遇到赤霉病、麥蚜及粘蟲混發(fā)區(qū),應每平方米噴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靈100g或60%防霉寶70g加磷酸二氫鉀150g或尿素、豐產素等,防治效果顯著。以上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讓作物地下蟲從此消失,防治效果極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