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豆也就是豇豆,適生環境無大要求,但一些菜民種姜豆的進程中,發現姜豆得了銹病。就想用劑?但又不確定,那姜豆得了銹病到底能不能用劑呀?以下細說。
姜豆銹病是姜豆上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普遍發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姜豆,以沿海地區和多雨年份危害嚴重。發病嚴重時造成葉片干枯脫落,間接影響產量。
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莖和莢果。葉片被害初生褪綠色針頭大小的黃白色小斑點,小斑點逐漸擴大、變褐,隆起成近圓形的黃褐色小皰斑,后期病斑中央的突起呈暗褐色(即為夏孢子堆),周圍常具黃色暈環,形成“綠島”,表皮破裂后散出大量銹褐色粉末(夏孢子);莖和莢果染病,產生暗褐色突出。發病嚴重時,新老夏孢子堆群集形成橢圓形或不規則銹褐色枯斑,相互連結,引起葉片枯黃脫落。秋后天氣逐漸轉涼時,姜豆生長中后期,病斑發展成橢圓形或不規則黑褐色枯斑(冬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冬孢子)。有時,在發病早期,葉片正面產生直徑在1.3~3.0毫米的圓形黃綠色小斑點,其中央褐色部分密生粟褐色小粒點(性孢子器),并在相對應的葉背產生黃白色絨毛狀物(銹孢子器),但在姜豆上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不常見。
病原與流行規律
此病由擔子菌亞門姜豆單孢銹菌UromycesvignaeBarclay侵染所致。病菌為單主寄生的全型銹菌,以冬孢子隨病株殘余組織在田間越冬。翌春環境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姜豆葉片,產生芽管從葉面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在葉片中潛育8~9天后出現病斑,田間發病后,在病部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并產出夏孢子,由夏孢子借風傳播進行重復再侵染,直至秋后,條件不適,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
病菌喜溫暖高濕環境,發病適氣候條件為溫度23~27℃,相對濕度95%以上。姜豆感病生育期在開花結莢到采收中后期。
多年連作、菜地低洼、排水不良及栽培上過于密植或植株徒長、通風透光差的田塊發病重;年度間夏秋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
防治技術要點
1、茬口輪作:合理布局,與非豆類作物輪作。秋姜豆遠離夏姜豆地種植。
2、清潔田園:及時整枝,收獲后要病殘體,并深翻土壤。
3、加強管理:合理密植,避免種植過密,植株徒長;科學施肥,多施腐熟優質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系,雨后及時排水;并及時摘除中心病葉。
4、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保護,視病情發展,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1~3次。藥劑可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倍,80%山德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10%世高水溶性顆粒劑1000~1500倍,43%好力克懸浮劑4000~6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