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作為世界上產量較高的農作物之一,可以說在全世界都少不了它的種植,它的用處在全世界都是廣泛的。我國也是種植棉花比較廣泛的一個國家。那么棉花應該怎樣種植呢?
一、蕾期的生育特點
棉花蕾期指:從現蕾到開花這一段時間。一般從5月下旬到6月初開始,持續25~30天。棉花出苗后40天左右,當棉株上頭個果枝頭個果節上出現寬達3mm的三角形幼蕾時,稱為現蕾。
蕾的出現標志著由營養生長為主轉向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但仍然是營養生長占優勢,以擴大營養體為主。此期棉株干物質積累不斷增加,碳氮代謝由苗期的以氮代謝為主轉為以碳代謝為中心。如肥水不足,營養生長受到抑制,碳代謝不暢,營養體過小,易造成早衰。如氮素供應過多,會使過多的糖用于合成蛋白質,使營養體過旺徒長,田間郁閉,下部通風不良,致使中下部蕾大量脫落。蕾脫落后,使本來運向中下部果枝蕾的營養物質大量向上運輸,進一步促使棉株瘋長,形成惡性循環,保不住早蕾,座不住早鈴,形成所謂的“高、大、空”。
蕾期的棉株長相為:株型緊湊,莖桿粗壯,節密,果枝向四周平伸,著生角度較大,節間分布勻稱,葉片大小適中,蕾多蕾大。如果株型松散,莖粗節稀,果枝向上生長,著生角度小,果枝細而果節長,葉片肥大,蕾少蕾小,屬旺苗。若株型矮小,桿細株瘦,葉小蕾少,屬弱苗。
二、田間管理
蕾期的管理任務是以肥水為中心,配合中耕,整枝、病蟲害防治及化控技術,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做到壯而不瘋,穩而不衰,在壯苗早發的基礎上,實現穩增花蕾。水肥地棉田以控為主,旱薄地以促為主。
(一)肥水施用
蕾期施肥既要滿足壯棵的需要,又要防止過多引起徒長,做到穩施,巧施。
北方棉區,對于早熟或瘠薄棉田,在現蕾期施肥效果好;底肥充足和高密度棉田,蕾期要適當控制,一般不施氮肥,可在初花期重點施一次肥;中等肥力棉田可在盛蕾期或初花期一次追肥,也可在初蕾期和初花期分兩次追肥;高產棉田,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蕾期可增施有機肥,對增產作用很大。
棉花蕾期需水量較大,北方棉區,蕾期雨水偏少,加之蒸發嚴重,適時適量澆水對提高產量有重要作用。一般棉田,為緩解“三夏”農活集中和夏種用水的矛盾,常在麥收前澆水;高產棉田為防止徒長,常推遲澆頭水,可促進根系下扎,有利于增強棉株抗旱能力,但澆水時間應與當地氣候條件相結合。
(二)中耕培土
蕾期中耕可起到抗旱保墑,消除雜草,促根下扎,控制徒長的作用。蕾期要求中耕3~4次,做到“雨后鋤,澆后鋤,有草鋤”。中耕逐次加深,對旺長棉田應深鋤,深可達10~14cm。封壟前,中耕結合培土,分次進行,雨季到來前結束。培土高度17cm左右為宜,培土的好處是:小旱能保墑,大旱利溝灌;天澇好排水,防止棉株倒伏,還能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抑制雜草生長等。

(三)整枝
1、去葉枝。當棉株現蕾后,能清楚的區分果枝和葉枝時,及時將頭個果枝以下的葉枝打掉。葉枝的去留和葉枝去留的多少,要根據留苗密度而定。對于密度小或旱薄地,可以完全不整枝,等到葉枝長出1~2個果枝時,及時打頂即可;密度稍大的穩長棉田,可保留1~2個葉枝,到葉枝有1~2個果枝時再打頂;對于旺長趨勢的棉田,可把葉枝全部去掉。去葉枝應靈活掌握,不可強求。一律在地頭,缺苗斷壟處,可保留1~2個葉枝,利用空間多結鈴。
2、抹贅芽。主莖和果枝的葉腋里,常出一些只消耗養分,又影響通風透光的芽,稱為贅芽,應及時去掉。抹贅芽要做到“芽不過指,枝不過寸,抹小抹了”。
3、去早蕾。對中早熟品種和播種偏早棉田,去除早期的早蕾后,利用棉株本身所具有的結鈴調節能力和補償能力,可有下列效應:一是減少伏前桃,可相應減少爛鈴和僵瓣,并解決和減緩早衰。二是增加伏桃和早秋桃,使大量開花期與結鈴期相遇。三是增加內圍和中部果枝結鈴比例,增收霜前花。四是促進根系發育和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使棉株健壯生長。
去早蕾的方法很多,一般以棉株達6~7個果枝時進行。去掉基部2~3個果枝的全部花蕾的效果更佳。此措施宜在中等以上肥力的棉田進行,并增施花鈴肥。
(四)病蟲害防治
1、病害。蕾期是棉花枯萎病發病高峰期。此病現尚無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和藥劑。只有通過農業措施促進棉苗壯根壯棵,增加抵抗力,防止病菌侵染。如深耕土地,增施有機肥和鉀肥等。
2、蟲害。隨著抗蟲棉的種植,盲蝽蟓上升為主要害蟲。這一階段要密切監測棉田蟲情變化,掌握主動,如發現嫩葉上出現黑點或褐斑,應及時噴藥除治,力爭不讓雌成蟲在棉株上產卵繁衍。
克蛉蝽(天津產)、樂期苯、辛硫磷、馬拉硫磷等農藥當前對盲蝽蟓都有較好的防效,有機磷農藥配合菊酯類農藥效果更好。
(五)酌情化控
對于旺長棉田,于蕾期進行1~2次輕量化控,每次畝噴縮節安0.3~0.5克,可保持地上部穩長,促使根系健壯生長,有益于壯棵防病。
以上就是棉花種植的管理技術。更多作物種植栽培管理技術和肥料小知識小技巧請關注火爆農化招商網的百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