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癥狀表現
發布時間:2014/3/6 17:50:33 瀏覽次數:2241次 文章來源: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發生于玉米乳熟期。發病初期,植株的葉片突起,出現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莖基部呈現出水漬狀腐爛。進一步發展為葉片逐漸變黃,根和莖基部逐漸變褐色,髓部維管束變色,莖基部中空并軟化,致使整株倒伏。發病輕的也使果穗下垂,粒重下降。首先是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根變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拔起;病株葉片自上而下呈水漬狀,很快變成青灰色枯死,然后逐漸變黃;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下;籽粒干癟,無光澤,千粒重下降。
青枯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單獨或復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莖基腐爛的一類病害的總稱。一般在玉米灌漿期開始發病,乳熟末期至蠟熟期為顯癥高峰。我國莖基腐病的癥狀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鐮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黃枯兩種類型。
莖部癥狀
開始在莖基節間產生縱向擴展的不規則狀褐色病斑,隨后縊縮,變軟或變硬,后期莖內部空松。剖莖檢視,組織腐爛,維管束呈絲狀游離,可見白色或粉紅色菌絲,莖稈腐爛自莖基節開始向上擴展,可達第二、三節,甚至第四節,極易倒折。
葉片癥狀
主要有青枯、黃枯和青黃枯3種類型,以前二種為主。青枯型也稱急性型,發病后葉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綠色,水燙狀或霜打狀,該類型主要發生在感病品種上和條件適合時。黃枯型也稱慢性型,發病后葉片自下而上逐漸黃枯,該癥狀類型主要發生在抗病品種上或環境條件不適合時。青枯、黃枯、莖基腐癥狀都是根部受害引起。研究表明,在整個生育期中病菌可陸續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爛變短,根表皮松脫,髓部變為空腔,須根和根毛減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現青枯或黃枯癥狀。
莖基腐病發生后期,果穗苞葉青干,呈松散狀,穗柄柔韌,果穗下垂,不易掰離,穗軸柔軟,籽粒干瘦,脫粒困難。夏玉米則發生于9月上中旬,一般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發病重,久雨乍晴,氣溫回升快,青枯癥狀出現較多。在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溫度偏高年份發病較重。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種發病重,適期晚播或種植中晚熟品種可延緩和減輕發病。一般平地發病輕,崗地和洼地發病重。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排灌條件良好、玉米生長健壯的發病輕;而砂土地、土質脊薄、排灌條件差、玉米生長弱的發病重。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