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銹病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14/3/14 10:21:32 瀏覽次數:3551次 文章來源:玉米銹病
不同玉米品種的玉米銹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通常早熟品種易發病,馬齒型品種較抗病。篩選抗源,加強玉米的抗銹育種,是預防玉米銹病的有效措施。美國和我國臺灣等地通過種植抗病品種,已取得明顯成效。我國的自交系齊319對玉米南方銹病表現免疫,由其選育的幾個雜交種如魯單891魯單50等均對玉米銹病表現較好的抗性。
玉米銹病的發生環境環境:溫度和濕度條件是影響發病重要的氣候因素,玉米普通銹病以溫暖高濕天氣適于發病,在氣溫16~23℃,相對濕度100%時發病重,夏孢子在13~16℃時萌發。有報道指出夜間溫度是影響夏孢子形成的主要因素,8℃和32℃夏孢子形成很少且延遲。空氣濕度對發病影響也很大,多霧天氣病重,據試驗在20℃時接種夏孢子,再間歇噴霧12小時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噴霧6小時,但孢子發芽率兩處理無大差異,說明噴霧6小時已滿足夏孢子發芽,但難以侵染。玉米南方銹病在高溫高濕的環境加重發病,以27℃適發病,夏孢子以24~28℃萌發,從孢子發芽侵入到產生新的夏孢子約經7~10天。在全年大多數時間有菌源存在的臺灣省,春玉米發病與發病前7天的氣溫關系密切,秋玉米發病與發病前8~14天的氣溫密切相關。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