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獲得豐產豐收的前提。目前登記用于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劑共有400多個,有單劑也有復配制劑,在這些眾多的藥劑品種中,那個藥劑對赤霉病效果更好呢?

三唑類
三唑類殺菌劑是目前登記較多的品種,主要有戊唑醇、己唑醇、丙硫菌唑、葉菌唑、苯醚甲環唑、丙環唑、氟環唑等。目前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及其復配制劑是行業推薦重點;氟環唑防治小麥赤霉病效果也不錯,同時還可兼治紋枯病和葉枯病,登記企業數量在逐漸增多。
苯并咪唑類
苯并咪唑類殺菌劑主要有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和丙硫唑,甲基硫菌靈在植物體內轉化為多菌靈起效,與多菌靈相比,內吸性和持效性更好,防效也高于多菌靈。但是由于多菌靈長期單一的重復使用,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不斷上升。還會顯著刺激病菌產生DON毒素,影響小麥品質。因此,在赤霉病發生嚴重地區,或病菌抗藥性較高的地區不提倡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及其復配劑。
咪唑類
咪唑類殺菌劑主要有咪鮮胺和咪鮮胺錳鹽及咪鮮胺銅鹽,咪鮮胺具有保護和鏟除雙重作用。還具有內吸傳導性,對小麥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但咪鮮胺性差,容易發生藥害。目前登記用于赤霉病防治的咪鮮胺單劑較少,咪鮮胺錳鹽、咪鮮胺銅鹽的殺菌活性比咪鮮胺更高,錳鹽、銅鹽還有促進作物光合作用、改善代謝、增加糖分、提高品質的作用。但是不能兼治小麥的銹病、白粉病和黑穗病。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主要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肟菌酯、烯肟菌酯等。這些殺菌劑的抑菌活性相對較強,具有防治、滲透和傳導作用,除了對病菌的直接作用外,還能提高小麥對氮肥的吸收,調節小麥生長,提高產量。但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單獨使用,容易產生抗藥性,還可促進赤霉病病菌產生DON毒素,提高小麥的毒素污染水平,因此,一般需要與三唑類殺菌劑混合使用,不僅能提高防效,還能降低DON毒素合成。
氰基丙烯酸酯類
氰基丙烯酸酯類目前登記的只有氰烯菌酯,氰烯菌酯不僅對小麥赤霉病具有高防效,還能大幅降低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研究表明,使用氰烯菌酯可以將赤霉病指數和真菌毒素水平降低80%以上,確保了食品。但是該藥劑屬于專化型殺菌劑,殺菌譜狹窄,僅對鐮刀菌有效果,對小麥上白粉病、銹病等病害基本無效,且作用位點單一,選擇性強,存在一定抗藥性風險,因此在生產上多使用復配劑。
酰胺類
酰胺類殺菌劑目前登記的只有萎銹靈、氟唑菌酰羥胺。萎銹靈是第1個酰胺類殺菌劑,由于多年使用,病菌抗藥性強,常與戊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混配使用。氟唑菌酰羥胺是2019年在我國登記上市,該藥劑防治赤霉病效果突出,并能大幅降低小麥籽粒中DON毒素含量,明顯提高小麥產量,使用時可與其他藥劑品種混配,減少其用量。
噻霉酮
噻霉酮與三唑類化合物戊唑醇復配而成,專業定位小麥赤霉病等真、細菌病害的防治,殺菌譜廣,殺菌活性高,同時具有雙向內吸傳導特性,對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多種病害防效突出,通過抑制病原菌孢子萌發,破壞細胞核、細胞膜結構,抑制病原菌分裂繁殖等多種作用機理達到良好防病效果。(來源:來源:農資與市場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