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由有禾谷鐮刀菌引起。
小麥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發生,主要分布于潮濕和半潮濕區域,尤其氣候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受害嚴重。
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嚴重的是穗腐,近幾年在我地已成為常發性病害。
從省植保站獲悉,今年我地赤霉病流行風險較高,需要高度重視。
典型癥狀
枯穗癥狀由頂部向下發展
赤霉病引起感病品種的稈腐
病菌分離【培養】
稻樁、玉米桿上赤霉病菌子囊殼
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殼,氣溫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
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
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田間病殘體菌量大發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
因此,揚花期若遇到降雨、大霧或結露嚴重的條件下,該病害就發病偏重。
一旦染病,一般減產10%以上,嚴重年份可減產20-30%,而且小麥籽粒中含有的毒素可使人畜中毒或流產,危害極大!
從新天氣預報來看,我地自5月1日開始由晴好天氣漸漸變為多云與陰天為主,且5月3日還有一次降雨過程。
這段時間的天氣正好與我地麥田揚花期相迎合,大大增加小麥赤霉病的流行幾率,因此今年在赤霉病上一定要格外重視!
防治重點是在小麥揚花期,做到預防為主、主動出擊。在齊穗期或始花期噴灑,(揚花株率5~10%)用藥。
藥劑防治應選擇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和持效性較好的農藥,每畝可選用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15~20毫升,或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10~20毫升或多菌靈30克加咪鮮胺20克等,對水25-35千克細霧噴施。
視天氣情況、品種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噴第二次藥,注意交替輪換用藥。
此外小麥生長的中后期赤霉病、麥蚜混發區,噴藥時加入麥蚜特或方向盤并同時加入蕓天力與磷酸二氫鉀,病蟲同治,調節生長、補充營養、防效優異。
噴藥時期如果陰雨連綿或時晴時雨,必須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露水干后搶時噴藥,噴藥后遇雨可隔5~7天再噴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