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對農業增產有著無法超越的作用,但事實表明我國化肥氮的平均利用率僅為30%-35%,高產地區甚至低于30%,而流失率高達52%-60%。氮肥的利用率低,不僅浪費了生產氮肥所需要的能源和資源,而且損失的氮素還會對土壤、水體和大氣環境造成污染。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發展脲銨氮肥是一條可行之路。
脲銨氮肥是一種新型肥料,但它不是一種“新化肥”。不同形態氮肥協同效應的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脲銨氮肥是在我國國內率先利用不同形態氮肥協同效應工業化生產的商品氮肥。根據中國化工行業標準HG/T4214-2011《脲銨氮肥》中的定義,脲銨氮肥是指含有尿素態氮、銨態氮兩種形態氮元素的固體單一肥料。本文就脲銨氮肥的增效機理及其發展意義進行探討。
脲銨氮肥的增效機理
1。脲銨氮肥可減少氨的揮發損失。尿素施入土壤后,在脲酶的作用下轉化為銨氮形態。在中性或堿性土壤中,銨態氮會分解釋放出易揮發的氨氣。硫酸銨、氯化銨是典型的生理酸性肥料。脲銨氮肥施入土壤,銨態氮肥被根系吸收后,降低了土壤pH值,可有效減少氨的揮發。
另外,生理酸性肥料形成的酸性土壤環境以及氯離子、硫酸根離子的存在,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減緩尿素分子礦化成銨態氮的速度。